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数码摄影基础设备篇(一)——镜头、快门和光圈
一、镜头
1.镜头的口径(孔径)
镜头口径也叫有效口径,表示该镜头的最大光圈值,同时还表示该镜头通光能力的大小。用直径与焦距 之比表示,如镜头通光孔径25mm,焦距50mm,其比表示,如镜头通光孔径25mm,焦距50mm,其比为25:50=1:2大孔径的镜头透光能力大,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中使用,而不需要借助人造光(只用现场光),这是小孔径镜头无法做到的。但是大孔径镜头的制造工艺要求高,大孔径镜头的照相机价格昂贵。 而且当我们在日光下和普通环境的正常光线下使用大孔径镜头时,也不会经常把光圈开足到与镜头孔径同大的光圈值上,通常总得收小一些光圈。这样在一般情况下,就显示不出它的优越性。
2.镜头的焦距
标准镜头:
① 影纹细腻,层次丰富,适宜人像、风景等摄影。
② 用它拍出来的人像和景物照片,其景物的大小和透视的比例适中,人眼看起来正合适、舒服。
③ 镜头口径大。
广角镜头:
① 视角大,即包括景物的范围大,拍摄的场景大。
② 从拍摄效果看,广角镜头对景物有一定的夸张表现,这种夸张能给人以辽阔的感觉,而且焦距越短的广角镜头拍摄的照片越夸张。
③ 广角镜头还有一个优点,它的景深较大,即使拍摄对焦略有偏差,也可以拍摄出清晰的照片。
④ 它的缺点是照度不匀,有时一张照片中心部分亮,四周部分暗。至于广角镜头产生透视比例失真现象,是能采取某些方法予以纠正的。
长焦镜头
①景深短。也就是在被摄主体前后一个极短的距离内景物清楚,拍出来的照片缺乏立体感,前后景物大小差不多。
②远摄镜头最大的特点是拍摄景物变形小,并能在离目标较远的地点拍摄。在拍摄人物和动物时,一致引起他(它)们的惊恐和不自然现象。
二、快门
1.快门的作用
① 控制曝光量(进光时间),这是快门的基本作用。它与光圈配合解决曝光量的需要。
② 影响成像效果(成像清晰度)。这是快门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动体摄影时,如拍摄一溅出的水花用高速、拍摄雨滴成一直线的效果用低速。另外在任何拍摄中都存在持稳相机的问题。
2.快门分档
通常把快门开启的时间长短叫快门速度,快门开启的时间短,即速度快。快门按曝光时间的长短也分为若干档,并要求相邻长时间快门是短时间快门持续时间的2 倍。分档排列如下:1,1/2, 1/4,1/8,1/15,1/30,1/60,1/125,1/250,1/250,1/500,1/1000,…单位为秒(s)
相机快门速度标记盘上还有“B”、“T”挡,俗称慢门(也有人把长于1/30秒的各挡,包括B、T档均叫慢门)“B”门和“T”门只是操作方式不同:B门是按下快门钮,快门开启,松开快门 钮,快门就关闭。T门是按下快门钮,快门开启;关闭快门要重新按一下快门钮。B门和T门快门速度不由相机自动控制,而是由摄影者人为随意控制,是特意为长 时间曝光准备的。使用B门或T门时,最好用快门线控制,相机用三脚架固定,可以保证曝光过程中相机有较大稳定度。
三、光圈
1.光圈的结构
光圈是直径可以改变的通光孔。由几块金属薄片组成,处于组成镜头的多片透镜之间。
光圈的大小用光圈系数表示,记为F。F=f(镜头焦距)/D(光圈直径)
当镜头焦距一定时,光圈系数与光圈直径(有效)成反比。光圈分为许多档,分档的原则是,要求大光圈是相邻小光圈通光量的二倍,也即通光面积的二倍。如F8的通光量是F11的二倍,F5.6的通光量是F4的1/2。
2.光圈的作用
光圈的作用是调节进光量,影响景深和像的清晰度。
①调节进光量
光圈是通光孔,光圈大进光多,感光片获得的照度就大,因此光圈和快门共同控制曝光量。
②影响景深
景深是指能在感光片上结为基本清晰像的景物纵深范围,这个范围越大,则称景深越大。
景深前界:离相机最近的可以结为基本清晰像的点。
景深后界:离相机最远的可以结为基本清晰像的点。
从景深前界到对焦距离叫前景深,从对焦距离到景深后界称为后景深。从景深前界到景深后界为全景深,简称景深。前景深小于后景深。
光圈影响景深的基本规律:光圈增大,景深缩小,光圈缩小,景深增大。
③影响像的清晰度
影响像的清晰读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镜头本身所产生的球差和慧差(光学知识欠缺者可理解为像的变形),这种像差大小与光圈大小有关,光圈越小,像差越小;另一个是由光的波动性所产生的衍射现象,它影响清晰度的规律是光圈越小,危害就越严重。于是相机就存在一个最佳光圈,使用这个光圈拍照影像质量最好。大于这个光圈像差影响增大,影像质量下降,小于这个光圈,衍射现象增强,影像质量也下降。每个相机最佳光圈不同,一般为最大光圈缩三档处,镜头质量高的在收缩二档处,质量差的在缩4~5档处。
数码摄影基础设备篇(二)——闪光灯
“闪光灯”这个名词,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对闪光灯能深入了解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本文将就闪光灯的原理、类型及常见的闪光模式给大家做一个简要性的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的进一步研究起一个向导性的作用。
一、关于闪光灯的几个基本概念
1、闪光灯的定义
闪光灯的英文名为FLASH LIGHT,中文全称为“电子闪光灯”,又称高速闪光灯。电子闪光灯通过电容器存储高压电,脉冲触发使闪光管放电,完成瞬间闪光。通常的电子闪光灯的色温约为5500K,接近白天阳光下的色温,发光性质属于冷光型,适合拍摄怕热的物体。
2、闪光指数(GN)
根据美国国家地理出版的摄影手册里的解释,闪光指数表示闪光灯制造商为每部闪光灯所设定的发光强度,通常是以ISO100为基准来设定。闪光指数通常用GN来表示,为Guild No. 的缩写。其表示方式根据采用的单位是米或英尺而分为两种,GN的计算可以用“GN=光圈F值 * 拍摄距离”的公式来计算。一般135单反相机的内置闪光灯指数约为12(米制),如果用光圈F4来拍摄,也就是说有效闪光距离为12÷4=3米。在购买外 置闪光灯的时候,除非在拍摄时多以ISO400 来拍摄,或大多拍特写照片,否则最好购买GN在25(以米作为单位,GN/M=25)或80(以英尺最为单位,GN/F=80)以上的闪光灯。如果经常要 用到反射式闪光法来拍照,那么就需要强力的闪光灯,不妨购买GN值40(米制)或130(英尺制)左右的闪光灯。
3、闪光灯控制(测光)模式
目前主流的闪光灯控制模式为TTL 模式,是利用通过镜头的实际光量来确定相应的闪光输出量的。TTL是(Through the lens)的缩写,可以翻译为“通过镜头的光”。这种测光实际上是在取景器见到的现场范围内确定闪光的输出量,失败几率极低。
4、闪光灯照射角度
表示闪光灯发出的光束覆盖范围的宽广程度。这有点类似于镜头的视角,也用多少毫米的焦距来表示。在一些中高档次的闪光灯里配有变焦灯头,可以根据镜头的焦距变化而随之变化,达到准确有效地闪光照射。
5、闪光灯回电时间
电子闪光灯每次闪光之后,到电容器完成充电,为下一次闪光做好准备,所需要的时间就叫做“闪 光灯回电时间” 。根据闪光灯的档次和类型不同,回电时间也有所不同,大致的范围在0.2~10秒之间。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当然越短越好,特别是在重要场合抓拍的时候。不 同的电池类型影响回电的时间,通常来说,镍镉电池要比碱性电池回电时间快一些,外接电池组要比5号电池组快一些。当然,选择电池类型的前提是一定要符合说 明书上规定的要求。
二、闪光灯的分类
1、内置闪光灯
一般的135单反相机、APS相机、傻瓜式相机都配有内置闪光灯,根据相机的不同GN有所不同,135单反的GN约为12左右。在一些顶级的 135单反相机中则没有内置闪光灯,例如尼康的D2X,佳能的1DS MAKR 2等。内置闪光灯因为其指数较小,所以使用范围不是很广,笔者最常用到它的地方就是在人像拍摄的时候进行闪光补光。使用内置闪光灯必然会造成大量的电量消耗,所以经常使用它的用户应该常备备用电池。
2、外置闪光灯
一般是相机生产商为其相机产品所专门定制的闪光灯。这类闪光灯的特点 是:a. 闪光指数大,通常在18-56之间,可以适用于更多的场景拍摄。B.使用灵活,操作性增强。通常这类闪光灯通过相机的热靴或专用闪光插座接入,没有热靴的则可以通过闪光同步接口接入。在操作方面灵活度更高,可以控制闪光量的输出,可以改变闪光灯的方向,甚至一些高级的闪光灯可以进行离机无线遥控操作。
3、大型闪光灯
大型闪光灯一般在照相馆、影楼、摄影工作室等场合使用。这类闪光灯的特点是输出功率特别大,也不用闪光指数来计算闪光量,取而代之的是Ws(瓦特/秒),一般来说,400ws大约相当于闪光指数56。
4、特殊闪光灯
指非常规或非普遍使用的闪光灯,为一些专门的用途而设计,主要有以下两种:
1)环形闪光灯:用于近摄或微距摄影,广泛用于医学摄影。
2)水下闪光灯:顾名思义,用于水下摄影,有很好的密封性能和抗压能力。
四、主要的几种闪光模式
1、 快速频闪闪光
快速频闪闪光可以使运动的物体留下一系列的轨迹,也就是说闪光灯在一定的时间内连续发出多次闪光。拍摄的时候最好选择手动模式,快门时间设定在1秒以上,背景最好选择暗色,全黑的背景效果最好。
2、 后帘同步闪光
是在快门后帘关闭前瞬间开始闪光,可避免夜间摄影时移动物体的幻影留在主体的前方。
3、 慢速同步闪光
为了增强背景的亮度而采用低速快门,拍摄的主体由闪光灯来照明,背景的亮度则靠长时间的暴光来实现。使用慢速同步闪光的时候一定要配合三角架。
慢速同步闪光可以获得主体和背景的暴光都不错的效果。(拍摄参数:F7.1,1/4秒,SB-800闪光灯)
4、 高速同步闪光
高速闪光同步一般用来凝固高速运动的物体,或在逆光拍摄的时候进行闪光补光。有了高速同步就意味着可以使用大光圈闪光拍摄,可以获得背景虚化,主体突出的效果,在人像摄影中有广泛的应用。
五、闪光灯的使用
1、机上闪光
将闪光灯直接装在或紧靠照相机旁使用时,光线是直射、生硬的,造型效果差,被摄物的后面会投下浓重的阴影,重要的影纹都为黑影所遮盖。如是彩色片,深黑的阴影还会给人以色彩失真的感觉
除此而外,机上闪光还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红眼”,二是反光。
在一些用闪光拍摄的彩色照片上,被摄者的瞳孔呈现红色,这是由于闪光灯离镜头太近,光线被血管丰富的视网膜反射回来的缘故。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使闪光灯离开镜头远一些。如果无法办到,也可以采取打开室内所有灯光,提高室内亮度的方法来解决。在较亮的光线下,瞳孔会收缩,从而减少了红色的反射光线。同样道理,拍摄前,被摄者先注视一个亮处(如室内的电灯)一下,也能使瞳孔缩小。
闪光光线的反光也对画面有破坏作用,因此拍摄时要避开背景上那些明亮的反光面,诸如镜子、窗户和光亮的墙壁等。不能避开时,可以调整拍摄位置,使之与反光面形成一定的角度,或者将闪光灯取下来,从另一个方向用光,就能够减少反光现象了。眼镜也常常会造成强烈的反光,解决方法同上。
2、机外闪光
把闪光灯从照相机上取下来,使之离相机一臂之距或更远一些,这样能够改善闪光照明的效果。当闪光灯位于被摄者一侧的上方时,被摄者背面的投影将落在画面之外。这样的光线还能增强造型效果和立体感,从而在照片平面上更好地表现出物体的真实面貌。在雨雪天气里拍照时,也要使闪光灯远离照相机镜头的轴线,以避免雨点或雪花在直射光照射下对画面的破坏。用这样的方法闪光时,正确曝光所需要的光圈值,可以直接用闪光指数除以闪光灯至被摄物的距离(不是照相机至被摄物的距离)去求得。
3、多灯闪光
使用两个以上的闪光灯照明,可以增强照片的艺术感染力,并且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获得摄影室里的那种多灯照明效果。
用作主光的闪光灯常常是位于相机之外的闪光灯,主要用以强调被摄物的立体感。它距离被摄物比辅助闪光灯要近一些。辅助闪光灯装在相机上(或处于相机位置),以增加对阴影部分的照明。第三只闪光灯用来照明背景,或者,象逆光一样,用作轮廓光。
这时,曝光主要根据主光灯至被摄物的距离而定,如果必要,再参照辅助光作某些调整。逆光不影响主体的曝光。计算时以主、辅灯的闪光指数及各自至被摄物的距离分别求出光圈值。如果二者之间相差两档或两档以上光圈的话,就按较小光圈(即主光的光圈)曝光。如果相差1/2到1.5档光圈,则需要在较小光圈的基础上再收小1/2档曝光。而如果二者相等,曝光时就应收小一档光圈。
4、室外辅助闪光
在阳光下进行测光、顶光和逆光拍摄时,闪光灯可以用来作为辅助光以降低光比。这对人物摄影尤其适用,不但可以改善照明效果,而且有助于表现人物生动自然的面部表情。
辅助光的光量要适当,不可将阴影全部打掉,否则就不自然了。
5、现场光加闪光
在室内用闪光灯拍摄,闪光光线的亮度往往要超过现场光的亮度,以至于暴露出人工用光的痕迹,有损于照片的真实气氛。为避免这一现象,可以选择较低的快门速度,并且在闪光灯前(而不是在镜头前)加上一个中灰滤片以降低光线强度。光线强度降低了,就可以使用较大的光圈。较大的光圈和较低的快门速度,可以使现场光有更多的时间照射到感光片上。从而使照片显得更自然些。
数码摄影基础设备篇(三)——ISO、图像尺寸和图像质量
开始拍摄前,应该了解图像处理的基本设置。ISO设置和图像类型是影响照片最终质量的根本因素,所以是应最先了解的内容。
一、ISO感光值(ISO Sensitivity)
数码摄影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随时改变ISO设置,满足各种拍摄条件的要求。从明亮的阳光下走入照明昏暗的室内拍摄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多数DSLR可将ISO从100或200一直设置到800、1600或更高。
注意,较低的ISO设置更适合于数码传感器。这可捕捉最细微的细节和最平滑的色调,通常没有可见的噪点。这对于风景、肖像和照相室摄影非常理想。但是,较低的ISO需要更多的光线才能在传感器上起作用,所以需要较慢的快门速度、较大的光圈或者较亮的光线。
较高的ISO设置需要为传感器送入较少的光线;因此较快的快门速度、较小的光圈和较暗的光线都是可接受的。但是较少的光线进入传感器意味着信号级别较低,DSLR使用信号放大来增加传感器的输出。通常就是这个处理过程导致图像噪点的出现,并且在颜色及细节方面质量较低。因此较高的ISO通常用于体育和街头摄影,此处不使用闪光灯或较慢的快门速度。
因此,通常应该在估计可接受时选择最低的ISO,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该设置。注意,ISO是拍摄后无法改变的参数之一,即使在RAW格式中也是如此;该设置仅在拍摄时会影响图像。
自动ISO:
某些相机能够自动设置ISO,光线变暗时提高ISO,场景较亮时再降低ISO。不使用三脚架拍摄时这很有用,但是应该知道在高ISO时图像的质量可能会下降。
二、 图像尺寸
这是指组成每幅图像的像素数。根据相机型号的不同,该选项的描述可能是:
● 像素尺寸,显示为宽×高;
● 总体的图像分辨率;
● 描述性的标签(例如大、中)。
为了获得最高的图像质量,应该使用最大的可用图像尺寸。这样就可以打印较大尺寸的图片,或者具有较高的输出分辨率。还可以更为随意地裁减图像,轻松地调整图像的大小,让它变小的同时仍保持原始内容完整。
只有确定不会裁减图像或者以大尺寸或高分辨率打印图像时才应使用较小的图像尺寸。虽然可以很容易地减小图像尺寸,但是拍摄后无法再放大它。软件可能会提供放大选项,但使用该功能会降低照片的质量。
三、 图像质量
这通常是指选择文件格式以及文件的压缩级别(如果可以压缩)。
多数相机提供两种或三种JPEG压缩级别。应该选择相机型号上提供的最佳质量设置。最佳设置使用最低的压缩,虽然这样文件较大,但却尽可能地保证了最高质量。随处都可查看或编辑JPEG图像(无需使用特殊软件),所以图像改变很小的快速工作流程应该使用该格式。
DSLR还允许拍摄RAW格式的照片。转换或编辑RAW文件时需要相机制造商自己的软件或第三方程序。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下载每个文件并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那么这种格式是很好的选择;另一方面,如果计算机较慢,那么处理RAW图像的时间可能会很长,还会占用很多磁盘空间。如果相机可以同时记录RAW文件和质量很高的JPEG文件,这可能会节约一些时间,因为可以选择只处理那些相应JPEG文件不令人满意的RAW文件。基本上,应该为需要仔细处理图像和调整处理参数的工作流程拍摄RAW格式的照片。
某些DSLR还提供了TIFF格式。该格式的优点是无损耗,在多数程序中进行编辑时也无需从RAW转换得到该格式。但也有一些局限:在某些相机中,TIFF文件要比RAW文件大很多,但是保存的信息要少。白平衡和其他参数也是固定的。DSLR生成的标准TIFF仅有8位,而RAW则有12位或14位。按照笔者的看法,使用该格式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
数码摄影基础技术篇(一)——如何减少相机的抖动
三脚架当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相机的抖动,只要有可能就要使用,但有时使用三脚架并不方便。
1、稳定性
在能够舒服取景的地方站好。如果没有选择并且某些时候必须在不平衡的情况下拍摄,可经常休息一下,否则可能会开始摇动。避免不必要的肌肉紧张,如耸肩或抬起手肘远离身体。要清楚身体的动作,特别是四周有很多激动人心的事件时。
在可用的情况下使用其他物体支撑相机或手臂(如包或桌面)。胳膊放在某物上时,最好支撑前臂,而不是手肘。但是,如果是在不稳定的表面(例如在摇动的公共汽车上),可能最好远离震动的表面,让您的身体来吸收震动。甚至可以弯下膝盖来避免摇晃。
横向格式照片的标准姿势,手臂近贴身体
对于纵向格式的照片,左臂曲起支撑相机和镜头
2、 握机
与普及型相机相比,DSLR较大也较重,但是它的设计可让右手舒服地握住相机,左手则支撑镜头和相机机座。在多数情况下,不用害怕相机会从手中跌落,所以握住相机时无需过于用力。轻轻握住相机,让相机的重量落入曲起的手就可以了。
轻轻按下快门释放按钮,直到拍摄照片为止,不要用力按下该按钮。与使用食指指尖相比,使用食指靠近第一指关节的扁平部分可更好地控制快门。
3、呼吸
人的心跳和呼吸会使相机轻微移动。当然,不能停止心跳,如果心跳比平常要快,可花一些时间冷静下来。但是在拍摄照片时可以暂停呼吸几秒钟。准备好拍摄照片时,可以轻轻地吸气或呼气,屏住呼吸并缓慢地按下快门按钮。确保在听到轻微的声音结束并且取景器清晰前保持静止不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