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写作课
创意写作指南
每个人的生命中,总有些回不去的地方和再也见不到的人。
幸运的是,今天的我们有太多手段可以去记录,图片、影像、文字。而文字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随地,抓住过去、现在和未来。
那些放在记忆里会被吹散、熄灭的故事和情绪,都可以用文字定格下来。
“重现往事……是为了从消失中把它们拯救出来,从而使那部分生命真正地存在。” 史铁生如是说。
一部小说或许有些沉重,一首诗或许太轻盈,而一篇散文或许正好。散文的界限是无边的,诗歌和小说无法抵达的,散文可以抵达。
在散文中,我们可以整理和表达我们的经验、记忆、情感、知识、思想。它最贴近生活本身的状态,是人人都可亲近的文体。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断言:人人有写散文的“本钱”,不把散文底子打好,什么也写不成!
文坛里从不写小说和诗歌的散文家,不难见到,但从不写散文的小说家或诗人,却难得一见。
正如作家李敬泽所说,“写诗是跳跃,写小说是跑步,一个人不能永远跳跃和跑步,他的正常状态、日常状态应该是散步,散文就是散步。”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散文集,一篇篇散文都是我们在这个世上活过的痕迹。
在鲁迅的散文杂文里,我们看到了他从童年到暮年的成长轨迹、思想发展轨迹。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对疾病、生命、死亡、爱的深刻哲思,至今仍振聋发聩。
汪曾祺笔下的稀松日常,也可以那样美好。
但或许正是散文离我们太近了,使得我们总以为写散文很简单。事实上,要写出一篇优秀的散文并不容易。
01
好的散文需要谋篇布局
为什么现在很多散文不好看了?
在鲁迅文学奖得主庞余亮看来,这几年大量被忽略、被掩埋的散文,实在太随意,这背后的通病往往都是不重视结构。
作家苏童曾在节目《我在岛屿读书》里谈到,“好的散文和小说都有一种突袭感”。
并举例自己看过的一篇回忆父亲的散文,“作家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非常冷淡,但在文章的最后,他写到,父亲去世一个月后,他看到盥洗台上有一个剃须刀,无意之中打开了剃须刀盖子,胡须茬掉了出来,那是父亲的味道……”
前期的铺垫和烘托,层层推进,最后把情感以崩塌的形式倾泄而出,让人心为之一振。这是情感带来的突袭感,也是结构带来的突袭感。
事实上,很多不着结构痕迹的散文佳作,往往都隐藏着精妙的结构。
比如孙犁的《丝瓜》:
我好秋声,每年买蝈蝈一只,挂于纱窗之上,以其鸣叫,能引乡思。每日清晨,赴后院陆家采丝瓜花数枚,以为饲料。
今年心绪不宁,未购养。一日步至后院,见陆家丝瓜花,甚为繁茂,地下萎花亦甚多。主人问何以今年未见来采,我心有所凄凄。
陆,女同志,与余同从冀中区进城,亦同时住进此院,今皆衰老,而有旧日感情。
乍一看似乎没什么特别的,但其实孙犁先生在这篇散文中,构建了一个了不起的大时空。
原文短短的150字,却包含了三个时空经纬结构:
第一是往年的秋声蝈蝈和往年的每日采花。
第二是今年没有买蝈蝈,没有采丝瓜花,但丝瓜花繁茂,地上枯萎的花多。
第三是很多年前离开家乡,进入冀中区,和自己一起住进院子的同志也在一起衰老。
其实这里面还包括了没有说出来的时空:童年与蝈蝈。以丝瓜饲养蝈蝈,是童年的本领,也是童年时光的重现,否则也不会写“能引乡思”。
每年陆家都要种丝瓜。丝瓜缠绕,丝瓜花在开,丝瓜花在落,秋虫叫,秋虫不叫,时空无限。
因为孙犁先生了不起的胸怀,因为丝瓜,也因为蝈蝈。也可能不因为丝瓜,也不因为蝈蝈。人生况味就在其中。
无限时空的结构,既复杂,又简单。复杂如大海,简单如一滴水,需要一个强大的心脏和一支反复锤炼的笔。
这不着痕迹的结构,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庞余亮,反复读了好几年,才读出来。他特别擅长从优秀的作品中拆解技巧。
写作之初,庞余亮只凭着一股热情盲目地写,也不重视结构,经历了无数次退稿。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把退回的稿件都重写一遍,对比着找原因。
他发现编辑老师改动的地方通常都是结构,虽然只是一点点的调整,但前后的效果高下立见。于是,在后面的写作中,他加强了对散文结构的训练。后来发表的稿件越来越多,去年他的散文集《小先生》,还获得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这次,受南方周末邀请,他把自己数十年来的写作经验都总结在《南方周末散文写作训练营》里。还有李敬泽、周晓枫、李修文、傅菲、塞壬、黑陶,6位散文大家,也会在课程里从选材、结构、情感、语言等维度,分享散文写作的秘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