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剑石
一般说来,诗歌开头的写法,跟普通文章没什么太大的区别,类型也差不多,如统领全篇、引人注意、发人深省,等等。但诗歌是种依赖于感性表现的艺术,所以跟普通文章的开头又有所不同。如果你尝试运用以下开头方法,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精妙开头,引人阅读。诗人杨克有首《在东莞遇到一小块稻田》(节选):
厂房的脚趾缝
矮脚稻
拼命抱住最后一些土
它的根苗
疲惫地张着
愤怒的手 想从泥水里
抠出鸟声和虫鸣
从一片亮汪汪的阳光里
我看见禾叶
耸起的脊背
一株株稻穗在拔节
谷粒灌浆 在夏风里微笑着
跟我交谈……
在经济发达的东莞,能在林立般的厂房之间,看到一小块稻田,确实令人惊奇。但怎么才能更好地写出这种惊奇呢?大有文章。诗人以奇特的想象,从这块稻田被夹在厂房之间的情景出发,把它比作夹在“脚趾缝”里,可谓贴切又新奇,一下子就使读者感奋不已。这样,即使第二节稍弱了些,读者也会满含期待地地读下去,直到品读出这片稻子“在夏风里微笑着∕跟我交谈”的意境和趣味。
强力状物,借以抒情。诗歌总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抒发感情,所以,一开头必须对借用的事物进行详细的展现,以给人强烈的感性印象,从而为后边的情感“起飞”打好基础。以前讲过的马维驹的《心怀愧疚》第一节就是这样。这里再看刘书彬的《有些爱,我尚不如一棵麦子》(节选):
把泥土当作最初的家
麦子,远比我懂得生活
它们以细小的根系与土地沟通
以单薄的叶子与阳光交流
缔造饱满的籽粒
是它们最拿手的小秘密……
把欢乐从根部升起
用心裁剪春风
剪成自己的摸样
大胆分蘖,分孽出奇幻的梦境
肆意地拔节,青春摸样芊芊而立
抽佳句一样的穗,扬碎玉一样的花
挥洒一腔浓浓的情素
一阵浪漫的灌浆
赋有了沉甸甸的诗意……
每一份执着与依恋
都是我今生所不能及的情怀
它们列队的英姿
遵循田园法则
在一条繁荣的路上向前
它们沉醉的样子
像极了我的乡亲
此诗的标题已点明要借助麦子抒发自己的情怀,所以一开头就对麦子进行了具体的描状,“它们以细小的根系与土地沟通∕以单薄的叶子与阳光交流∕缔造饱满的籽粒∕是它们最拿手的小秘密”,如此惟肖惟妙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麦子对待自己生命的基本态度。有了这一节的优秀起始,后边的多方面展现,就有了扎实的引领和基础,所以最后抒发出“我今生所不能及的情怀”,使人感到既合理又流畅。
由此可知,有些开头,虽然没有多么深刻,却是由低向高这种进程的遒劲笔法。
创造意象,统领全篇。前两例的开头也都创造了意象,但都是单独意象。而这种手法讲的是创造一个中心意象。中心意象的好处,不仅是增强诗味,还能贯穿全篇,使作品更加集中统一。请看河北诗人代红杰的《写诗的鸟》:
听到一只鸟叫。我认可它是在写诗
不巧舌如簧,两声啼鸣间隔数秒。停顿像是思考
它只动用字典里奇妙的几个字,却让我学不成
叫一声,停顿几秒。像是却步
像是对语言的敬重,像是对语言运用者的警醒
它又叫了——“像是沉浸在诗歌的微光里执迷不悟”
鸟叫是非常好听的,稍微费点劲,惟肖惟妙地加以描状也能写出好诗。但作者开篇出奇,把鸟叫说成“它是在写诗”,一下子代替并拔高了原物原声,顺势激活了全篇。所以,后边的一系列抒写,既极富节奏,又风趣十足,让人读起来心旷神怡。、
点明主旨,便于开掘。大多数诗文,都是卒章显志,最后点明主旨。但若一反常态,开篇点题,会有独特的效果。当然,这种写法具有自己的难度和特点。也许因此,它不仅带来一种新鲜感、震撼感,还能使全诗获得一种抢占先机的气势。如河北诗人苏有郎的《秋》:
实际是瘦身的日子
一春一夏的努力
几天便收获了
一行雁阵掠过
将翠浪绿波带走
那是母亲十月之后的喜悦
用面黄肌瘦
诞生未来
休息的季节
思维开始活跃
将全部精力
冬眠
凝聚成一种倾听
倾听寒流、霜雪
以及
讨厌的天籁
收集所有的残酷
化作明年的一声春雷
所谓“瘦身”,实指秋收后田野一片光秃,寓意萌发需要积蓄力量。这是一种主动的生命态度。作者上来就十分干脆地以它立意,这就获得了深刻,获得了高度,相当于开头就占领了制高点,拥有了居高临下的优势,所以,后边几节就势如破竹,汹涌直下:从“雁阵带走翠浪绿波”,到在“休息的季节∕思维开始活跃∕将全部精力∕冬眠∕凝聚成一种倾听∕倾听寒流、霜雪∕以及∕讨厌的天籁∥收集所有的残酷∕化作明年的一声春雷”,再到最后的结尾,全都写得自然、流畅,大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态势。
特殊命定,逼仄诗意。很多事物或事件,都有各种特点,并包含多种意义。诗人借它们写诗,可以各取所需。但从大面上写它们就比较困难,而由一点突破则比较容易。所以,高明的诗人,往往一开头就采取一种方法,把具体的事物或其包含的意义,限制在特定的小范围之内,写起来不仅会省好多事,还能使作品集中与深刻。如著名诗人胡弦有首《镜子》:
镜子从不记忆,
什么都不能使它激动。
它用一生练习放弃
笑面、华裳、怒目与鬼脸……
溺死者,会重新出现在镜子外面
在握手或拒绝中
转过身来
镜子,总是站在世界的另一侧
不起伏,不掌控;
面对那么多悲欢离合,
不忠告,不参与。
当许多人远去,它独自留下
一个深邃、寂静的空间,
等着接下来走向它的人。
照人的镜子,具有很多功能和自身属性。世人皆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从它身上开掘出很多不同的意义。作者深谙写诗的奥妙,上来一句“镜子从不记忆,什么都不能使它激动”,一下子就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限定在“人生要善于放下,不能背负太多”这个积极意义上。
由此,不仅缩小了题意,而且使全诗的立意有了深刻和独特的品质。
一字驭篇,深刻切入。著名诗人艾青早年写过一首《农夫》:
你们是从土地里钻出来的么?
脸是土地的颜色
身上发出土地的气息
手像木桩一样粗拙
两脚踏在土地里
像树根一样难以移动啊
你们阴郁如土地
不说话也像土地
你们的愚蠢,固执和不驯服
更像土地啊
你们活着开垦土地
死了带着痛苦埋在土地里
也只有你们
才能真正地爱着土地
此诗开头用了一个设问句,句中的“钻”字,特别精彩,把土地及其固有的黄褐色,全都包融了进去,并由此获得了多重功能:(1)活画出旧时代农民的淳朴形象;(2)揭示了他们与土地的血肉关系;(3)开启了下文,贯穿了全诗。细读,你会发现,诗中所有的描绘,都是这个“钻”字引出来的。是这个“钻”字,给了这句设问强大的生命力和穿透力,使它生出了统领全诗的巨大潜力,进而促使了全诗严谨与活泛。一个字使一句设问生成这么大的能量,实在非同小可,可谓诗艺精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