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回复: 0

比“院士”含金量更重要的是什么

发表于 2024-5-9 08:35: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比“院士”含金量更重要的是什么

2024年才不到半年,国内已有包括企业家、教授在内的近30人获得“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不过有网友指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40万元一个,花钱就能买。由此,院士荣誉含金量引发公众质疑。

红星新闻调查发现,有代办机构称,即使没有博士学历也没有任何专利,申请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也能以18万元的价格包过,其还提供英国皇家医学会、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俄罗斯工程院等多家学院的申请服务。海报新闻了解到的费用则在20万—50万元之间,主要根据申报人的学历和科研成果情况而定,“申报人一般要求为博士,最基本也要硕士研究生”,代办机构同样保证“申报通不过,不会收取费用”。另有高校教授反映,其同事曾收到某机构“我单位可以推荐你去参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邀请函,服务费在40万—100万元。

对此,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回应,“包过”是虚假承诺,院士资格不会售卖,评审有严格标准。目前,代办机构花钱“包过”的说法是否属实尚待验证,该学院是不是“山寨组织”,评出来的院士是不是“野鸡院士”等问题,一时很难给出定论。

而这种搞不清楚头衔含金量的状态,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正常的——从空间的角度看,不同国家、不同机构评选院士的数量、标准不尽相同,要准确掌握并动态更新每院院士的含金量,几乎不可能。在我国,院士是科学领域最高学术称号,评选过程相当严格、科学、专业,可以说极具含金量。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了“院士崇拜”,给了一些人借院士之名弄噱头、谋资源的空间。

面对国外形形色色的院士,首先应该将其与我国的院士区分开来,以避免有人在国内评不上院士,到国外混一个头衔后糊弄人。若有必要,再根据评选机构评审规则等对头衔含金量具体分析,而非一味“崇洋”或看名头大小。最根本的是,要消除“院士崇拜”,对院士祛魅,进言之,是对“帽子”祛魅。

就像已故院士王选所说,他58岁成为两院院士时,早已离开了设计第一线,而“错误地把院士看成是当前领域的学术权威”,是把“时态搞错了,没分清楚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从时间的角度看包括院士在内的“帽子”,荣誉仅仅意味着既往的学术成绩和贡献得到认可,并不代表一个人现在和以后的学术水平。

只有当各种荣誉称号真正回归了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人才当下的能力能够得到科学评估,并获取相应资源,没必要争戴“高帽子”之时,各种“山寨组织”“野鸡院士”才会随之消失。一句话,要避免“帽子”尤其是真假难辨的“高帽子”亵渎科学精神,也要通过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等措施避免科研人员急功近利。

换言之,比“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含金量更值得探讨的,是申请人为何参评争议机构院士,是学界、官方对这一头衔的认可度如何,是“帽子”如何影响人才的发展,是如何避免以“帽”取人带来的“水院士”等“注水”弊端。(维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