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8月3日上午,同兖矿集团兴隆庄矿综采一队生产一班班长王立振聊起班组管理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话题,这位享有山东省“金牌班组长”称号的采煤工,向笔者透露了他的“三件宝”。
班组长带头是首件宝。王立振为打造自身过硬本领,自2000年干上班长起,他就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自费订阅《班组管理》,经常从网上下载有关班组管理的经验文章,利用点滴时间学习采煤工艺、机电维修等知识,让自己成为集支架工、电工、煤机司机、三机工等安全资格证书于一身,同时还熟练掌握维护工、放煤工、泵站工等工种的操作技能,采煤一线名副其实的“多面手”。然而这些技能在王立振看来之于班组根本算不上什么,要想把班组拧成一股绳,需要的是班长吃苦在前的精神。为此,工作中哪里条件最差、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王立振的身影。他特意为自己制定了“三个一”和“三不走”的工作原则,即坚持第一个到达工作现场,面对困难和危险第一个上,收工后最后一个离开现场;工作做不完不走,隐患排查不掉不走,事故处理不完不走。每个班他都是提前半小时到区队,了解上一班工程质量及安全生产情况,深入分析当班的新任务,把握安全生产注意事项。下井后又是第一个到达工作现场,掌握现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班中他更是不知疲倦,在工作面及上下顺槽往往要奔波往返十几趟,一个班下来要跑7、8里路,为的是动态掌握人员与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不安全因素。2009年10月的一个中班,王立振班正在10302下东工作面生产,当采煤机采至56号支架时,顶板突然冒落,埋住了采煤机后滚筒,无法向前推进,这可难坏了采煤机司机。王立振及时稳住职工情绪,和大家一起分析现场状况,制定处理措施。针对处理过程中容易再次发生片帮冒顶的情况,王立振没有贸然安排职工处理,而是由职工协助,自己动手使棚维护顶板、拉超前架,熟练而又安全地处理好了隐患,以最短的时间恢复了生产。过硬的技术和隐患处理能力,使王立振和他的班组创下了综采一队多个第一次。第一次采用普通支架进行大仰角17°沿夹矸开采、第一次多阶段边采边撤、第一次泵站与移动变电站分离、第一次采用皮带六驱两级运输创出了日产过万的新纪录……同时,在他的感召带动下,十多年间,班里先后为区队培养了30多名生产骨干和技术能手,并且向贵州、新疆、鲁能等企业累计输出50余名技术能手。
真情关爱是第二件宝。班里年轻职工张新华性格内向、不善交流,时间一长,班组职工都很孤立他。张新华更加封闭,产生了厌班、逃班的现象。区队领导做他的思想工作时,张新华非常抵触:“我就是不想下井,一下井就郁闷。”王立振看到这种情形后,在检讨自己对张新华关心不够的同时,一有时机就主动去接近他,用心与其交流,谈张新华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他招呼班组其他与张新华年龄相近的职工,提醒他们要主动跟张新华交流,相聚或搞其它娱乐活动时要邀请张新华一起参加。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张新华很快就融进了班组。现在,王立振对班组每个成员的性格喜好都了如指掌。班组职工有喜事,他及时到场帮忙、祝贺;职工有困难,他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公平竞争是第三件宝。王立振在班组人才成长上可谓煞费苦心,他尝试着对班组每个岗位推行竞争上岗的方式,形成了“量才而用,合理竞争,能上能下,共同提高”的工作氛围,有效激发了班组内在活力。对新上岗工人进行工种考核,帮助其选择合适的工种并选择责任心强的师傅,用活了“名师带高徒”这一载体,实现了班组骨干力量的合理接替。通过竞争干上采煤机司机的青年职工孟红卫对竞争上岗最为感慨:“按照传统做法,一名新职工只有经过三年以上的锻炼才能独自上岗,不少年轻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受到很大影响。而我们班推行竞争上岗后,年轻职工看到了提升自己的希望,机会就摆在眼前,所以他们一改以往得过且过,熬年头、攒资本的想法,自觉学习技术,缩短自身成熟期,使自我快速成长,班组也始终保持了活力。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目前,王立振班中等学历以上职工占全班人数的85%;高级技师1人,技师4人,高级工、中级工等技术工人达到全班人数的50%以上。
以人为本的班组管理机制,为班组注入了强劲生命力。截至今年,王立振班创出了13年安全生产无事故,先后荣获了矿井“科技创新先进班组”、“十佳金鼎班组”,煤业公司“民主管理先进集体”、“模范职工小家”,集团公司“创新示范岗”、山东省“金牌班组”、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荣誉称号。(崔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