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鼓励挑刺倒逼公共环境更“无碍”
身边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得怎么样,残障人士最有发言权。
据媒体报道,在社交平台上,坐轮椅的张屹经常发布一些无障碍设施测评感受。他就像一位城市无障碍设施质检员,对盲道铺设位置、无障碍坡道角度、无障碍电梯宽度、扶手高度等仔细“挑刺”,帮助相关部门完善细节。
拎行李箱上楼梯,推婴幼儿出行,陪行动不便的老人出门……一个“无碍环境”,不仅对残障人士至关重要,也有利于儿童、老人、病人和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这愈发成为一项具有包容性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系统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市、县数量已达1753个。
不是没得用,而是不好用、不能用。从各方调查来看,目前许多大中城市无障碍环境虽然迈过了“有”的阶段,但距离“好”仍有很大差距。有的建设上存在缺口,如一些地铁出入口没有电梯,路口信号灯没有语音提醒;有的设计上不尽合理,如无障碍坡道角度过大,上行艰难下行惊险;有的维护上颇为拉胯,如无障碍电梯故障频发、长期闲置,无障碍坡道、盲道长期被占用……这些城市微循环中的堵点,大部分人或许习焉不察,却成了行动不便者迈不过去的坎。
善于发现那些无声的需求,看得见特殊群体出行中的阻碍,折射的是城市治理者的责任心。无障碍环境里为何仍有那么多障碍?一大原因就是缺少对特殊人群的细致体察。比如,有行业人士指出,城市街道建设中大多习惯于拓宽机动车道、压缩人行道,步行者以及残障人士舒适性往往会被忽视;再如,无障碍坡道坡度和扶手高度设计不合理,显然是没有认真调研试用。
每一个城市的小空间、小角落,都装着老百姓的大生活。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一方面要鼓励更多“城市无障碍设施质检员”站出来发声挑刺,让特殊群体的需求更多被听见、看见。另一方面,城市治理者要付出更多脚力、心力,勤走、多听、善问,不断换位去思考问题,惟有如此,才能让“有爱无碍”的理念在更大范围化为现实。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更新,是生活质量的叠加升级,时时刻刻体察“人”的需求,既做好城市建设大文章,也让身边的一桥一路一站更加便民,提升的是大伙的幸福感与城市的宜居度。(晁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