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0|回复: 0

生存的碰撞和欲望的蔓延

发表于 2024-5-23 22:05:2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李佳怡小说《好久不见》《杨大海的心事》

□潘其然



李佳怡在小说《好久不见》《杨大海的心事》中,带着悲悯之心体察现实生活中的细微情感,塑造被生活枷锁束缚的小人物的悲戚灵魂。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杨苗苗和杨大海的凡俗生活日常,展示了人物内心深处蔓延的欲望,呈现了庸常生活的生存真相。小说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平静的叙述之中可见作品的温度和艺术魅力。

中篇小说《好久不见》描写了这样的故事:城市改造,房价飞涨。主人公杨苗苗正愁怎么借拆迁的机会换大房子,恰好遇到拆迁办主任老同学莫向北,于是顺理成章参加了一场同学聚会,碰到了初恋温寒。机缘巧合,杨苗苗从同学会上听来“财路”,借来父母积蓄,将所有钱都放在老同学那边“吃”利息,准备钱生钱换大房子。此时的温寒已经是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老总,特意给杨苗苗留下大户型,希望弥补自己在恋爱时的不辞而别。杨苗苗不接受温寒的“施舍”,下一秒,却得知自己的所有积蓄都泡了汤。小说以拆迁为背景,牵出杨苗苗的爱情、亲情、友情几条线索,刻画了当代日常生活图景中的普通女性形象。

《好久不见》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拆迁,二是与初恋的相遇。杨苗苗过着平淡如水又灰暗如土的日子,“拆迁”是投进池水中的石子,激起与初恋相遇的涟漪。这样的相见带着贪婪和猎奇的色彩,是耐人寻味的。无论是同学会还是咖啡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另外开辟出来的、带着呼吸感的空间。参加同学会、和温寒再次邂逅,都让杨苗苗从压抑的生活中逃离出来,得到短暂的松弛、欢愉。张爱玲的小说《封锁》也描写了现实生活之外的邂逅空间——电车车厢。银行会计师吕宗桢和大学英语教师吴翠远,在因空袭遭到封锁的电车厢里,萍水相逢,一见如故,调情、恣肆地交谈,直到封锁解除。铃声划破短梦,两人又回到各自的日常生活中去。和《封锁》不同的是,杨苗苗和温寒不是陌生人,是见证彼此青春时光的初恋。杨苗苗又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赴约?在生活之外的空间里,现在的“她”与青春的“她”重叠,忐忑地赴青春迟来的约。再相遇的场景充满了模糊和不确定。杨苗苗想要的,或许不是当年的答案,只是期待生活出现一点波澜,又或者,寻找那个走丢的骄傲的自己。情感、身份重叠的复杂之处,正是文学落笔的地方。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锐,勘察人性的幽微,给生活之外的逃离蒙上了一丝朦胧和诗意。小说题为“好久不见”,细细品味却有几重意蕴。其一,是故事层面的好久不见,杨苗苗与初恋对象好久不见。其二,是故事中人物情感的相遇,是杨苗苗对庸常生活中的波澜的期待,对现实欲望中迷失的自我的找寻,也是以其为代表的群体集体完成的对青春的回望和指认。其三,是作者李佳怡对凡俗生活的观察和叙述,对现代人生存困境产生的质疑与思考,也是为曾经的朴素情感秩序失落而发出的怅惘。

短篇小说《杨大海的心事》写了主人公杨大海盼着生儿子的故事。妻子四次引产,杨大海仍不死心,为了生儿子,特意堵住了祖先坟上的孔眼。在理发店、公司、酒局,杨大海也处处提心事。终于如愿后,杨大海为了挣钱养儿子,放弃铁饭碗,辞职下海做起养殖业,又经营不善,最终做了苦力,变得落魄。他的儿子也成了别人口中的“小孽障”。从故事层面来看,杨大海想要儿子,是想满足一种隐形的社会尊严和社会期待,是人的原欲扭曲的表现。杨大海的贪婪,是以牺牲妻子秀英和女儿带弟为代价的,妻子四次引产,女儿没有自己的名字,她的名字“带弟”就是她存在的全部意义。妻子秀英和女儿带弟无论在故事还是在文本中,都是人微言轻而不足道的。欲望无限蔓延,又长出新的欲望,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身在泥潭。

《好久不见》和《杨大海的心事》写的都是小人物生存的困境及其欲望的蔓延,这背后,可见生命的蓬勃和韧性。总的来看,两篇小说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展开,作者平静地叙述故事,略带讽刺的笔调之下也可见悲悯和温情,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作者将普通人的欲望、犹豫、贪心和生存的艰难窘迫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摹写了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人物群像。又将人物的欲望描写与时代、命运、生存的背景相结合,任其交互、碰撞,带给人无尽的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