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5-27 07:55:02
|
查看全部
十一、祈使式结尾
祈使式结尾,以强烈的情感呼唤读者,具有感染力。如郭沫若的《女神》结尾:“让我们都成为那独立、勇敢、无畏的女神,为了理想,为了未来,奋斗不息!”
十二、象征式结尾
象征式结尾,通过象征手法,暗示主题。如矛盾的《春蚕》结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生活虽然艰辛,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会看到希望的曙光。”
十三、感怀式结尾
感怀式结尾,抒发个人情感,感人至深。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结尾:“在漫长的文化之旅中,我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伟大与渺小,也明白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十四、梦幻式结尾
梦幻式结尾,以梦为引,引人遐想。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结尾:“在梦中,我看到了那朵红玫瑰与白玫瑰,它们交织在一起,绽放出最美的光彩。也许,这就是我心中的理想生活吧。”
十五、自然式结尾
自然式结尾,顺其自然,不刻意为之。如鲁迅的《药》结尾:“华老栓看着手中的药,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药并不能治好儿子的病,但他还是选择了相信。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无奈吧。”
十六、戛然而止结尾
这种结尾常常是文章已经到结尾的时刻,作者陡然一转,使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鲁迅的《一件小事》结尾:“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大得愈甚,须仰视才见……”这种结尾,没有传统的过度、总结或议论,而是嘎然而止,使文章含蓄、深刻,令人思索、回味。
十七、抒情议论结尾
作者在结尾处,对所写的事物或人物进行议论或抒情,以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情感,从而深化主题。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结尾:“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在结尾处,直接抒情议论,热情歌颂白杨树所象征的抗日军民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
十八、首尾呼应结尾
有的文章首尾呼应,给人结构完整、严谨,首尾连贯、一气呵成的感觉。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开头:“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结句简洁地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回应全文,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十九、画龙点睛结尾
这种结尾用凝练简洁的语句,归纳总结,画龙点睛,揭示中心,抒发情感,收到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结尾:“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作者在前文叙述三个故事,生动地描绘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结句用抒情和议论表达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爱戴之情,突出中心。
二十、升华主题结尾
有的文章的结尾,通过议论和抒情,将文章的主题提炼和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朱自清的《背影》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作者再现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可谓意味深长,使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抒发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同时也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
二十一、卒章显志结尾
卒章显志,就是在文章结束时,才把主题思想明确地显示出来,或者是在前文有所流露的基础上,在结尾处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中心。例如,茅盾的《风景谈》结尾:“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这个结尾,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点明文章的主题,使人对文章的中心有了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
二十二、含蓄蕴藉结尾
这种结尾,语言含蓄,余味无穷,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例如,鲁迅的《故乡》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表明只要实践、奋斗,就能实现希望,创造新生活,给人以鼓舞和信心。这种结尾,既含蓄蕴藉,又耐人寻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