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1|回复: 0

该给“洋院士”挤挤水分了

发表于 2024-5-29 10:30: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白佳丽

近日“洋院士”现象引发的关注似乎告一段落了,但对此现象不应就这样放过。公众期待,该给“洋院士”挤挤水分了,让学术圈重塑唯实、唯真、唯学风气。

“给钱就能评”“缺少过硬科研成果”……一些所谓外籍“院士”引起的质疑已不是第一次。关于“洋院士” 现象的讨论,表面上关注的是“洋院士”的含金量,实际上拷问的是国内学术人才评价体系和学术诚信问题。

我国高校“破五唯”、科技人才评价“破四唯”已推进数年,但一些科研机构、高校,依旧以“帽”取人,将“帽子”与学术资源配置、人才待遇等挂钩,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将科研人员“帽子”与职级挂钩。其中,院士头衔尤其被科研院校追捧。

当选国内院士之难众所周知。有人自然而然想到国外的“洋院士”。虽然此“院士”非彼“院士”,但很多人分不清,在国内有一定市场。

“洋院士”受到质疑,消解的不仅仅是个人信誉,更是学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如果任由“注水”的“洋院士”充斥学术界,挤占本该属于真正埋头苦干的科研人员的学术资源,必会侵蚀学术的纯粹性和科研的严谨性。院士这一崇高的学术称号的含金量,也会因此而打折扣。

“洋院士”问题绝不能轻轻划过,“洋院士”的水分得挤。要探索建立海外人才称号认证机制,不仅让掺水的“洋院士”无处遁形,也让真正被国际学术领域认可的学者发挥更大作用。而根本上,要校准科研领域对人才称号理解和使用的偏差,让“帽子”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让“甘于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占据主流。(据新华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