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3|回复: 0

“嘉峪关选调生离职”的两重思考

发表于 2024-5-31 14:45: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嘉峪关选调生离职”的两重思考

武汉大学研究生顾某对选调分配的地点——甘肃嘉峪关不满,在武大“表白墙”与朋友圈发表《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一文,回顾自己从考上选调生到决定离职的心路历程,部分措辞被认为“对嘉峪关恶语相向”,引发广泛批评。近日,官方确认其已离职,武汉大学5月30日回应称“对嘉峪关产生的不良影响表示遗憾”“人生的路还有很长,希望这位同学经历此事件后,能真正成长、担当有为”。

在并不完全对外公开的校园“表白墙”上、朋友圈里发表的一篇文章,能够一步步发酵到今天这个样子,实属罕见。其实,顾某离职于己、于人,都是一件好事。对她而言,既然当初是在父母鼓励下不情不愿就职,而后由于“钱少事多离家远”、不习惯当地气候和饮食等原因放弃,也算是试错后及时止损。对当地而言,把对嘉峪关更具认同感、更有干劲的人放到相应位置上,也更利于地方发展。

选调生不同于一般工作,需要有更强烈的公益心不假,可这推导出来的不应是“选调生入职后就不该离职,否则就是浪费名额”“没有提前了解”,反而应该是充分的双向选择——选择越充分,对选择结果才会越坚定。不仅顾某,媒体此前调研发现,一些毕业生好不容易“过五关斩六将”拿到选调生名额,但真正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基层,有的还没撑过试用期就决定另寻他路,有的在留与走之间苦苦挣扎。从纸面上和别人口中了解选调生工作,和实际体验是两回事。基层工作是选调生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对初入职场选调生的筛选。

理想与现实错位,一方面因选调生以及所有公务员岗位对求职者为民服务能力和意愿、待人接物能力等要求较高,本就不是普适的;另一方面在“学而优则仕”等观念影响下,公务员被普遍认为是“体面”的工作,引得许多人忽视自身性格和志向,盲目跟风考公。虽然在别人看来顾某是“上岸”了,但公务员并非所有人的“岸”,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是此事留给人的第一重反思。

顾某的不妥之处不在于发现不适应后选择离职,而在于言语失当。顾某“家是省会的,又在武汉接受高等教育”,“更爱繁华迷人眼”没什么,但并不是贬低当地的理由。顾某虽强调了“没有地域歧视的意思”,但言语间透露出浓浓的优越感,也会让当地人感到被冒犯,有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水准。

在“社会大学”中多经历、多体验,培养共情能力,建立分寸感,也是重要一课。顾某想要“逃离”的地方,是他人魂牵梦萦的热土;让自己抑郁的工作,是别人求之不得的“岸边”、奉献了青春的岗位;那里的人、气候、饮食,都是具象化的地方感知与乡愁……可以不爱,但不能伤害。(维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