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37|回复: 3

七律的特征与作法,你可知晓?

发表于 2024-6-3 07:52: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第一节 七律的一般特征
如果说五言律诗是最唐代的诗歌体裁,那么七言律诗就是最宋代的诗歌体裁。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一、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的差别,五言律诗追求的是丰神情韵,而七言律诗追求的是筋骨思理。
七言律句就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字,从内容上来说,七言律句并不是机械地由五言律句扩充而来。
我们来看杜甫的一些典型的七言律诗,对于七言的基本句法,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九日蓝田崔氏庄》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之一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将赴荆南寄别》

五言律诗,一般讲究的是对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内心世界的表现,在五言诗当中,往往诗人是融入到情景之中。
如王维的“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都侧重于这样一种近乎客观的观照;
而七言律诗则更强调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在七言诗中,往往有一些词,表示出诗人对于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评论。如上文所举加着重号的这些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评论,才凸现出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在五言律诗里,你所读到的是一个世界中的人,而七言律诗当中,你总能感到有一个超越三界以外的评论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鲜明的诗人主观情绪的烙印,也才有了七律的筋骨思理。

二、五言律诗要求精简,总希望追求空、虚的境界,但七言律诗则要平实许多。
往往五言律诗中所不需要的成分或者说必须被省略的成分,七言律诗中都要写出来,不仅写出来,而且是要被强调的对象: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紫宸殿退朝口号》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奉和贾至舍人》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将赴荆南寄别》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之一

三、在五言律诗中,常常需要紧缩掉连词、副词。而在七言律诗里,这些连词、副词本身就是诗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

四、七言律诗中又往往用复沓回环的句法,以与五言律诗相区分: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舍南舍北皆春水,《客至》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滟滪》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白帝》

以上所论,亦仅就大体言之,要深入体味中国诗歌各种体裁的体性,只有两个途径,第一是多诵读,第二是多练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07:52:33 | 查看全部
第二节七律作法举隅
七言律诗可以说是中国诗歌最成熟的一种体裁,也是历代文人最喜欢的一种体裁。其起承转合,很多也是首联第一句起,第二句承,颔联、颈联衬贴,尾联上句转,下句合。事实上,诗法仅仅对于初学者是必要的,真正高明的诗人,最终是要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这里,我们姑举一些七律的章法为例,以供参考学习。

第一法:首联第一句起,第二句承;尾联第一句转,第二句合;中二联展开、渲染、勾勒、烘托。

《秋怀》元好问
凉叶萧萧散雨声,(起)虚堂淅淅掩霜清。(承)
黄花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烘托)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勾勒)
何时石岭关头路,(转)一望家山眼暂明。(合)

这首七律,在章法上是最常见的。诗以凉叶萧萧,雨声淅淅起兴,烘托诗人逢秋的愁绪。这是第一联,完成了诗意的起承。
第二联是写时光流逝:你看,菊花仿佛是和秋风约好了一样,又已经像往年般盛开,而我这个漂流远方的客人,却比别人先长出了白发。这里还仅是用黄花年年依旧和远客的白发对比,是就大处进行烘托。
第三联就专力地描写远客的愁绪了,这是由面到点、由整体到局部、由烘托到勾勒的手段。诗人选择了勾勒远客的苦吟、惊梦,从而把诗意推向了高潮。而这种愁绪又来自何处呢?来自于对家山的思念。
最后一联,上句是转,下句是合,点明了题旨,也使得诗意完满起来。

第二法: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

《登快阁》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起)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承)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转)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合)

这首诗是山谷集中的名作,诗的第二联的炼字锻句更是黄氏独家秘方。他把“落木千山(因此显得)天远大,澄江一道(尤其见出)月分明”加以紧缩,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就显得很有骨力。诗意很浅显,是写作者公牍之馀,登江西吉安府快阁所见所感。诗的章法则是一联一意,起承转合,脉脉分明。
第一联是起,写的是公务之暇,登临快阁。
第二联承,写快阁所见之景。
第三联转而感慨知音难觅,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已经逝去,所以自己只能如俞伯牙一般,终身不再鼓琴,现在能让自己感兴趣的,恐怕只有美酒了。
第四联是合,点明题旨,也是诗人的想象,表达自己乘船归家,与白鸥为盟,忘掉机心的愿望。这种章法也是运用较多的七律章法之一。

第三法:首联一句总起,二句承;颔联渲染;颈联一转一合;尾联二转二合。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总起)金陵王气黯然收。(承)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渲染)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转)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合)
今逢四海为家日,(二转)故垒萧萧芦荻秋。(二合)

这首诗写的是西晋灭吴的一段历史,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临江峭壁,形势险要,是三国时吴国的江防要地。西晋大将王濬奉命伐吴,造大战舰号曰楼船,而吴国则在江上险碛要害的地方用铁锁横截,又在江底放置铁椎,以阻挡西晋的战舰。谁知这些截江铁锁都被晋军烧毁。石头,是石头城,也就是金陵城。
这首诗在章法上是:
第一句总起,第二句承接;
三、四二句通过具体的历史场景予以渲染。由于诗人把历史化作形象化的活动的图景,就显得无比生动有气象。这两句的对仗也相当精妙,是千古传诵的名对。
第五句由议论而转折,第六句则是诗意的第一次小结。在本联中,以人的有情对比江山的无情,这就有了艺术的张力,也就更有含蓄不尽的意旨。其实诗意到了这里,也就差不多了,但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他要通过尾联深化诗的主题。
尾联的意思,是说现在遇上国家统一的时代,前朝的营垒早已荒废了。用故垒、芦荻的萧瑟,衬托今日四海为家的大好形势,以深远之笔,表现出对大一统的歌诵。这一联也是议论,但高明之处就在于,诗人的议论是意象化了的,是以兴象作结。

第四法:前二联写景;后二联议论抒情。

《登大茅山顶》王安石
一峰高出众山巅,疑隔尘沙道里千。
俯视云烟来不极,仰攀萝茑去无前。
(以上两联写景,以下两联议论)
人间已换嘉平帝,地下谁通句曲天?
陈迹是非今草莽,纷纷流俗尚师仙。

茅山在今南京句容县,初名句曲山,句曲,即勾曲。传说汉代三茅(茅盈、茅固、茅衷)在此山得道,故后来称茅山。相传茅盈的曾祖父茅濛,于秦始皇三十一年于华山白日飞升,其时有民谣说:“神仙得道茅初成,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腊,是年终的祭祀,因秦始皇笃信神仙,所以他就把当年的腊祭更名曰“嘉平”,嘉平帝,就是秦始皇。“地下谁通句曲天”,是说传闻句曲山(茅山)有洞穴,叫做华阳洞天,可是谁又真的能进入其内呢?这两句,显示出作者根本不相信世上有神仙之事。
诗的尾联,是说求仙的秦始皇、修道的三茅,都变成草莽,而世人无知,还在继续求仙问道。
以上是整首诗的意思。明白了诗人的意旨,也就能掌握这首诗的章法。这首诗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议论,因为是议论是关于秦始皇和三茅的故事,所以整首诗就能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前人有讽刺某些人作诗,放在任何名山大川都适用,这一首就只能是登茅山,移动不到别的山上去。
这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或抒情的章法,前人有一个称呼,叫作纤腰格。这种章法已经基本离开了起承转合羁绊,显示出七律章法的多样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07:52:39 | 查看全部
其他: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从章法上讲,这首诗并没有完整的起承转合。
第一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是总写,直接点明诗的题旨。
颔联写了登楼纵目,所见之景。而写景,是为着烘托诗人的情感,并引出下文的议论。
中间两联,无论是写景、还是议论,都是衬贴、深化诗意。前面六句,分别写到了个人的情感、眼前的景物、代宗还朝的时事。
第七句“可怜后主还祠庙”,则宕开一笔,即眼前景怀古,第八句则是以诸葛亮自况,意谓自己空负大才,却不能被任用,只能以迟暮之年,吟诵《梁父吟》以舒郁结罢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唐代成都锦官门外,西边是诸葛武侯祠,东边则是后主祠。所以说这两句是想到哪就写到哪,并没有严格的起承转合。

《无题》 李商隐
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焚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七律同样也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而是通过内在意识的转换,表现出诗意的转接。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诗歌的意识流。
整首诗说的意思,是他见到一位美人,然而自惭形秽,所以只能告诫自己:“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诗的首联,营造了夏日雨后凄飒的风致,接着便描写这位让诗人一见钟情的女子。然而,诗人并不直接描写她的音容笑貌,而是通过她生活的场景,从侧面烘托,而给你以想象的空间:你看,她进入的房间,里面时时燃着香料,香炉上的锁钮,还装饰着金蟾,她汲水的辘轳,也装饰了玉虎。用具器物尚且如此,人又该是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联,不但语序错综,而且省略掉了主语,这是李商隐善于学杜诗句法的结果。然而,这么美的人,她却对诗人是流水无情的,何以故呢,因为诗人既没有韩寿的年少英俊,也没有曹植的才华绝世,结局只能自我宽慰罢了。当然,这首诗并非一首爱情诗,而是如屈原《离骚》那样,有政治寄托的作品。这诗中的美人,指的是可能改变他的命运的权相令狐绹。此类作法非大手笔难以为之。
分析以上诸作,并不是要在写作时生搬硬套这种种的章法,只是希望这些分析能助于大家的阅读思考。
虽诗无定法,但还是有法度可寻。正如老杜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好诗词,肚子里没有上千首古人的佳作,也肯定不行。
(以上教案选自徐晋如新版《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第七章,有增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3 08:24:07 | 查看全部
多样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