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6-8 10:14:02
|
查看全部
李邕的“抛砖落地”和王羲之的“高峰坠石”
北宋文豪欧阳修得到一幅唐代大书法家李邕的墨宝,初看并不惊艳,长时欣赏就无比惊艳,认为李邕的书法少人能及,不禁抄笔临摹起他的笔法。从渊源的宏观层面说:
《宣和书谱》就明言李邕初学王羲之的书法,“既得其妙”。南唐李后主也肯定了他得到王義之书法“之气(韵)”,但也认为他欠缺了点东晋书圣王義之的“飘若浮云,惊若蛟龙”的法度。而清代刘熙载则另辟蹊径,仅从点画的微观层面评价说:
(李邕)书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憍之意拟之。(《艺概·书概》)
刘熙载指出,李邕“气体高异”的书法,最“使人不敢以虚憍之意”,在他的书法面前,失去狂妄资本的,正是他“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抛砖落地”可不是抛砖引玉,而是形容他的点画像“抛砖”一样,弧线弹性有力、“落地”有声,有王義之入木三分”的笔力。注意,刘熙载用“抛砖落地”来比喻李邕书法中的点画,就已在说明他成功的继承了王義之的血缘。
从王羲之来说,他“学书初学卫夫人”,曾认真领悟老师卫夫人的书学名篇《笔阵图》,自然对其中“点如高峰坠石”的运笔要领烂熟于心。当晚年的王羲之重温《笔阵图》,结合自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一生经验,不但肯定了老师“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的运笔法则,更在他的《自论书》中进一步阐述,书法“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就是说,书法的一点一画皆有语言无法表达的意趣和美,只要悟出此中真意,欲辨忘言之美,则一通百通,字字一呼百应。其实,这和欧阳修欣赏李邕的墨宝后所感悟的,“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有一脉相承之妙。
比较看,“抛砖落地”和“高峰坠石”,虽喻体有“砖”“石”之别,但“抛”“坠”的意义则一。或许就是李邕“抛砖”似的点画流淌着王義之“坠石”似的基因和“微量元素”,后人才常常把他俩蝉联在起评论,起码明代人董其昌就说,王羲之的字如龙,李邕的字如象。而清初人冯班就修正道,不如说王羲之的字如凤,李邕的字如俊鹰。拙以为,冯班说的更加完善,因为“凤”和“鹰”都属于灵禽类,明显比“龙”“象”有更近的血缘。
李邕曾用他“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的书法,赚得数万钱,成为当时润笔费最高的书家。我想,这和盛唐崇尚王羲之书法不无关系,就像“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一样。尤其是唐太宗就是王羲之的虔诚书粉,临死时还要用他的《兰亭序》陪葬,更是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和市场引领作用。而李邕脱胎于王羲之“高峰坠石”的“抛砖落地”的书法,可谓字逢其时,成为他书法火爆的一个重要因素。反之,倘若盛唐无人问津王羲之的“高峰坠石”书风,李邕或许就有“笔底明珠无处卖”之叹,在市场和时人的双重冷眼下,只能像“真书不入时人眼”的元代诗人元好问一样,用“抛砖落地”的点画去教孩子们画鬼画符了。
必须说明的是,公元七四七年,七十岁的李邕被“当面喊哥哥,背后掏家伙”的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害死。李白叹道,“英风豪气今何在?”虽然他老婆曾跟李林甫女儿李腾空修道。杜甫怀想道,“前辈复谁继?”虽然他的族弟杜位就是李林甫的女婿。但都用泪水打湿的诗句,痛惜德艺双馨,有孟尝之风的李邕,世难再现,已成绝响。
虽然李邕的肉体已化为他诗中“风动必飞去”的流云,但他的书法却永“在天际游”,成为书法天宇上的一道靓丽风景。让后人仰字思人,感慨万千。例如中唐名相裴休站在李邕的书碑前,“想见其风采”,而欧阳修正从他“抛砖落地”的笔画中领悟书艺的风采……如此不就是杜甫所说的,“惜哉功名忤,但见书画传”和“文采风流今尚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