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0|回复: 1

如何做到“一料多角度”?

发表于 2024-6-11 22:38: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国昌走笔
以下文章来源于老记说事 ,作者刘国昌

如何做到“一料多角度”?

刘国昌


  写稿有个角度问题,这是每一个记者编辑都要仔细考虑的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结合一个新近事例来说说这事儿。

  一、述评“公园20分钟理论”的3个角度

  最近关于“公园20分钟理论”悄然兴起,一些媒体纷纷予以述评。

  比如:中国青年报的题目是“去公园发呆”,介绍了不少年轻人逛公园的经历和体验。文中的3个小标题有意思:找到面对生活的勇气;每天用20分钟“重建附近”;生活,慢一点但又怎样呢?

  再如:光明日报的题目是“‘公园20分钟效应’何以发生”,分析了“公园20分钟效应”引发都市人强烈共鸣的原因:推窗见绿,行路有荫,出门进园,是人们认同的基础;第二得益于公园开放时间的延长。

  还如:人民日报评论“据说‘公园20分钟’能治好精神内耗?”,首先介绍了“公园20分钟理论”的起源:某杂志的一项研究。其中指出,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感到更加快乐。

  一种现象,一个材料,3个角度,各有特色。

  二、由这3个角度引发的思考

  中国青年报写稿的角度,从年轻人角度出发的,讲述了公园环境对消除年轻人烦恼的种种好处。

  光明日报则是站在公园建设的角度,说明了“公园20分钟理论”引发都市人强烈共鸣的种种原因。

  人民日报评论从治好精神内耗的角度,阐述了“公园20分钟理论”的新奇作用。

  如何看待以上的3个角度呢?笔者认为,这3个角度都是不错的。谈的都是一件事,但角度各异,各有新意,给人以新知。

  由此想到我们有些记者写稿子的角度问题。

  现在有些记者在琢磨稿子角度上下的功夫不够,当一新闻某媒体报道后,其他媒体有的也跟进报道,但角度雷同、新意不多,无端消耗了资源。

  其实仔细想想,事儿虽同,但报道角度可以不一样啊!然我们有些记者则疏于在这方面下气力,有的竟然还“照葫芦画瓢”,实不应该!

  三、如何琢磨出不同的角度?

  写稿的角度问题,是每个记者需要认真对待、妥善解决的一个问题。

  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呢?以下3点可供参考——

  1.树立“锐意求新”的意识。

  “锐意求新”意识,对媒体人来说甚为重要。媒体要日日新,写文章也要力求篇篇新。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常对记者说,文无新意不动笔。他经常提醒大家要注意收集新材料、琢磨新角度。在编务工作中,范总身体力行想新点子、开新栏目。在他的带动下,编辑记者的“求新”意识逐步树立起来,并在实际行动中不断有所体现。

  “锐意求新”是媒体人的一个可贵品质,当很好在实践中下苦功反复锤炼。

  2.克服“一叶障目”的毛病。

  常常有这种情形:策划稿子时有人说“XXXX稿子可以写写”,别人插嘴道:“这个题目有媒体写过了。”于是就忽略过去了。

  其实,在这时候应该好好想一想“还有没有新角度可以写”。然而往往由于这“有媒体写过”“一叶障目”,一些稿子与新的写作角度失之交臂。这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一个素材,一篇稿子,可以有多种角度去写。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在于我们要有不断琢磨新角度的意识和行动。

  3.培养“勤思多想”的能力。

  为不断琢磨出新角度,培养“勤思多想”的能力迫在眉睫。现在我们有些记者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遇事“缺思少想”的懒汉状态不在少数。这种状况亟需改变。

  有位资深报人说,媒体人天然就要“勤思多想”。这话有一点道理。策划选题、现场采访、动笔写稿,这些环节哪一个都离不开“勤思多想”。不去思不去想,被动消极,难免会出毛病甚至酿出差错。这方面的教训不少,当好好记取。

小结语

  “一料多角度”是个理念问题,也是个技法问题。当你和别的媒体面对同一材料时,请不要一愁莫展。当你的报道滞后于其他媒体的时候,请不要自动放弃。古语云:高手自有杀手锏。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开动脑筋,多想角度,定会写出“不一样”的稿件来。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作者简介

刘国昌,新中国同龄人,光荣在党50年。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75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在评论部笔耕10年;1985年参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历任海外版《言论专访版》副主编,教科文部副主任、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等职。并担任北京杂文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培训网授课导师。曾担任中宣部新闻阅评员,人民网、环球网评论员等。

      出版著作有:《飞絮濛濛——短论随笔集》《人海浪花——专访特写集》《报纸编辑学讲义》《世象评说》《京腔京韵》《养心之道》等书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22:38:35 | 查看全部
培养“勤思多想”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