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个人的器官,从出生就成双入对的是耳朵、鼻孔和眼睛,唯独脑袋、嘴巴和舌头形单影只。有时我就想,要想鼻孔喘气均匀,活得自在,是不是应该更加珍惜那些匹马单枪应对世界变化的器官,多听少说,多看多思。因此,这么些年,我试图将倾听锤炼成习惯。
        奶奶健在时,常对孙儿们说:少说话,人家不会把你当哑巴卖了。还说,案板钉个钉,说话砸个坑……里面蕴藏着为人处世之道。以至于后来走向社会、来到矿山、与人接触,都注意将这些幻化为行动,慢慢地,锤炼倾听成习惯,摒弃尔虞我诈,少却你争我夺,尽管有时路途不顺或是逆境,但也都爬坡过坎,走出低谷,攻下山头,实现了人生价值目标。
        倾听,让人把话说完整。有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活动进行研究测试后发现,适合于各类学习的方式里,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不得不说,人,将近一半的时间在倾听,这应该是智慧的选择。
        我们时常看到,企业职工向领导汇报工作或问题,说到关键处尽兴处,有领导会插嘴这也不行那也不对,一定程度地打乱了汇报者的思路,将一些好的建议埋没在酝酿中,半推半就构筑了汇报的不完整。
        前段,去一朋友家,男孩跟父亲说:“爸爸,我做完作业想”,没等孩子说出下句,父亲已经张开口“又想打游戏是吧?一门心思放到学习上,不行吗?”男孩觉得委屈,泪眼汪汪。我对朋友说,你应该允许孩子把话说完,再接答也不迟。待到男孩说出自己的想法,是让父亲在他做完作业后帮他检查一下时,才知道了自己的莽撞,后悔莫及。
        人际交往的深入,相互问答的递进,将双向沟通和地位平等摆在面前,倾听,就是让人把话的尾巴说出来,完整地展示出来,准确地表达本意,或许对彼此双方都有益。
        倾听,将措施予以完善。倾听,首要的是倾心、倾身,然后是细心、细致,前提是尊重。
        极有可能,几个字、一组词、一句话,能帮你打开久已关闭的心扉,找到苦思冥想不得其解问题的答案,就工作改进、办法跟进等产生出灵感,使得措施得以完善,确实对工作有利无害的。
        由倾听延伸的尊重,不是耳根软,更不是不懂得民主集中制的“集中”,而是尊重引发的相互搭台好戏连台。这如同两个人谈话,眼睛盯着对方。
倾听,根基是承认。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倾听向来与权威无关,与资历无关。倾听,来自于承认。既承认言语对付上没有隔阂,也承认行动上没有谁去落实某项指令。静心倾听,已经在无形之中为下一步沟通打开了一扇窗,为合作敞开了一道门,长此以往,倾听也成了一门管理艺术。
        倾听,内核是共情。共情,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换位思考的感受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有时候,锤炼倾听成习惯,就是别抢话说,别急着表达己见。
        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笨人,只是有的人不善表达、迟缓表达罢了。企业管理中,管理与员工都把倾听作为一项基本功,进而完善每一个方案和措施,达到同频共振,共情的倾听显得尤为重要。
        倾听,给思考留点时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做少说,保持适度的虚静沉默,进而实现在听取别人汇报时的脑速飞转和沉淀思考。
        将倾听锤炼成习惯,不是不假思索地往心里拾掇,不加分辨没有甄别地一味表白,到头来是得不偿失。
        读过一个资料,台大行政大楼对面架设一口“傅钟”,每节上下课都会响21声,源于这位校长曾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说这话的的是历史学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傅斯年,近代中国文化史功德彪炳的人物。
        世上每一件事,都留有思考的时间,何况倾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