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8|回复: 2

好稿子是如何打磨出来的?

发表于 2024-6-16 09:39:4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刘国昌

  人民日报3月20日在报眼位置刊发了《雄安新区街道名称的文化味》一文。文章刊出后,不少读者、网民纷纷给予肯定。河北日报组织编辑记者学习,并于3月22日在头版转载。

  这篇稿子可圈可点之处不少,其中就改稿来说,给人的启示是很深刻的。下面我们围绕如何改出好稿子的话题谈论一番。

  一、好稿子是打磨出来的。

  最近这篇通讯的作者介绍了他们的写稿做法和体会:

  记者深入采访写出了稿子,初稿1800多字发回人民日报地方部,编辑精炼到1500字。后几经补充内容,社领导多次修改,最终定稿958字,和原稿比已是面目全非。

  在采写、编辑过程中,进行了多处修改:

  如原稿有点“浮肿”,立意不够高远,聚焦不够精准,行文不够精当。

  文字方面,原稿写道,雄安新区“左揽沧海,右拥太行”。但没有参照物,“左”和“右”难以定方向,“沧海”是指哪片海?最后改成“东揽渤海,西拥太行”,方位明确。

  再如,原稿中“九河下梢”被改成“上承九河”,虽是两字之差,气势大不一样,高下立现。

  诸如此类“锤炼”还有很多处,好稿子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

  经过不断的修改,作者深有体会:整个采编过程如同打铁,烧红、捶打,再烧红、淬火、打磨……反复锤炼,终于磨成一柄“精钢剑”。见报稿高屋建瓴,笔法洗练,娓娓道来,思想性故事性相得益彰。

  二、做好“打磨稿子”的两个要素。

  从以上可以看出,打磨稿子是一个必经的环节,不打磨就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作品。

  同时还要看到,打磨稿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将其做好,需要做到以下两个要素才行。

  1.要有敢于“打磨稿子”的精神。

  稿子写完之后要进行修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对“打磨稿子”这一点,不少人尚缺乏应有的认识。有的人觉得“改改差不多就行了”,有的人改稿时没有“仔细改”的劲头。这些都是不对的。

  应当看到,“打磨稿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在打磨中,原来的认识不断被打破、形成新的认识;

  在打磨中,原来写的不够细致的地方不断被“勾出”、代之以精当的文字;

  在打磨中,原来用的不确切的词句不断被“揪出”、被清晰准确的词句所代替。

  凡此这些,都是“打磨稿子”的重要步骤和内容,一点也不能疏忽。

  显然,要将上述内容做到位,必须要树立敢于“打磨稿子”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把稿子反复锤炼,最终于磨成一柄“精钢剑”的根本保证。没有这种精神,要树立这种精神;不足这种精神的,要切实把这种精神强化起来。

  2.要有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的行动。

  写稿子是同文字打交道的,因此无论是写稿还是改稿,都要有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的具体行动。那种“嘴上说说,不见行动”的做法,那种“比划两下,浅尝辄止”的行为,都是与“打磨稿子”的精神相违背的,务必要彻底清除。

  人民日报社资深编辑钟立群老师,是“打磨稿子”的高手。他对文字、句子“抠”得很细,一字一句都不放过。当有人对他说:“庙在树前,树在庙后,这有什么区别啊,为啥非要改啊?”钟老师笑答:从字面上看是没什么区别,但在不同的语境下用法还是不一样的。多少年来,报社同仁对钟老师的“打磨功夫”十分敬佩,纷纷向他学习。

  相形之下,我们现在有些编辑记者在这方面差得远,致使一些稿子发出来后毛病不少,如文字差错、句子不通、层次混乱、引典有误等等。这从反面说明了,做媒体工作务必要具备“打磨稿子”的精神和行动。这一点做不到,就难称是一个合格的媒体人。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16 09:40:01 | 查看全部
要有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的行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7 18:14:28 | 查看全部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