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编辑部 经典品评
说到小说与散文这个话题,以前我以为小说是虚构的,散文是写实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小说中不少内容其实也是真实的,比如发生过的事情,还有作家直接从生活中采撷的一手经验,有的甚至就是从现实中来的,比如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写《冷血》,那个案子就是确实发生的。而散文也不一定写的都是真实的,从我们切身的经验说,即使是上小学时候写作文,老师要求写记叙文,大家不还照样千篇一律扶老奶奶过马路帮老大爷推板车吗?散文发展到现在,更是越来越灵活,同时也吸收了许多小说的写作手法,甚至包括虚构。
记得上大学那会儿听我们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小说难学易工,散文易学难工”,当时一听觉得蛮有道理的,现在仍然觉得确是经验之谈。我上大学那会儿中文系是不教写小说的,所以我也从来不琢磨小说怎么写,反倒是难学有难学的好处,再难,跟你没关系,也就不难了。散文不一样,它有点包罗万象,以前是跟“韵文”相对,不是韵文都算作散文。我们从写作文开始,到写信,写日记,写请假条,广义说都能归为散文。中国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章”一向很被重视,甚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被当作入仕的必要条件。当然那种文章的规矩很多,比如八股文。我们这里说的是作为文学样式的散文,要把这样的“散文”写好,的确是非常不容易。
我写小说的同时也写散文,出过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暗处的花朵》。不过我写散文比写小说要少得多,就好像出门去上班,习惯了走哪条路就经常走那条路,并没有太多道理好讲。我个人的经验,写散文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同样是“写作”,相比之下,写小说要费劲和焦虑得多。我形容写小说是“去一个不知道的地方,寻找一样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所幸还找到了”——差不多就是盲人摸象的意思吧,也许比盲人摸象还不靠谱。假如结果是“找不到”或者“没找到”,那这个小说是不成立的,所以必须是“找到了”。至于找到的是什么,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说,这个里面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而我又是那种绝大部分时候靠即兴写作来完成小说的写作者,因此总是冒着很大的即使小说写完也未必成立的风险。有时写了几千上万字,甚至是好几万字,但发现因为最初设制的问题,或者是调度的问题,或者就像一瓶打开的酒走气了,后面的部分翻不过来了,即使硬写出来,没有了灵动和生气,也不是原先想象的那个味道了。作品缺乏灵魂,只得报废。这是令人难过的,却也是无奈的。而我写散文,这种不确定性就要少得多,或者说几乎为零。我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所以写散文我从不焦虑。费神肯定也是费神的,点灯熬油一点也不能省,但至少能看见自己种下的庄稼在地里一点点生长,浇水施肥它就能长得茁壮,最后能收上预期的成果。比起写小说费心熬神最后可能颗粒无收,这种稳定性无疑是能带来幸福感的。
然而这并不是说散文就好写,因为写的年代多了,写的人多了,积累起丰富的层层叠叠甚至可以说是无穷多的经验,因此别人在读散文的时候也是带着以往散文的经验,确切说是最优秀的经验作为参照的,并随手拿出来当作标准衡量你,所以,如果写得不好,写得不新鲜,别人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这倒不如小说玩些花活,比如结构复杂一些,逻辑含混一些,叙事多绕几个弯子,再弄点文字上的花头等等,更容易蒙人。所以说散文也很难写,而且越写越难。没有功力不行,光有技术没有新鲜的感触也不行,这些都有,但写得不如别人好,还是不行。
散文随时代的变化似乎比小说要更大。新媒体时代,书写的材料变了,以前在甲骨、竹简、纸上写,现在大多数人在电脑、手机、网络上写。因为书写和交流的便捷,带来话语方式的改变,比如有很多的网络流行语出现,不用解释,大家都知道意思所在,不仅用字简洁,而且有不少是对传统语言文字进行了颠覆,在某种程度增加了汉语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博客和微博、微信等的出现,使散文这种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和自由。因为众多的人在写,早已打破了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也正因为写的人多了,使这种写作方式更富变化,更有生气,发展得更快,而且跟时代、跟人的生活贴得相当紧密。
刚才有老师说到小说要隐藏一些东西,它不像散文那样直接说出来,它要伪装,表达得也更加隐晦。我觉得正是这样。因为我想通过写作表达那种不怎么说得出来的感受和经验,或者是不方便说的,甚至是不能说的,所以我更多地采用小说这种方式。因为有太多的不明了,不确定,不正确,而且还不成形,我也无法用散文的方式直接说。在我看来小说和散文就像是一对姐妹,她们身上有相同的东西,也有很多不同的东西,或者说就像邻居家经常在一起玩的两个孩子,乍看是一块儿的,其实各有各的家门。
从我自己来说,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散文,我认为都必须要找到那个“核”,那是我最想表达和传达的东西,是我真切的感受,有了这个东西才能下笔。它给出一个方向,同时也给出一种坚定。以我个人的经验,无论写小说还是写散文,作者的世界观是最重要的,你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你对这个世界有独到的认识,你有丰富的内心,你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你对人和万物有情,这些才是决定你有可能写出什么的根本。也就是说,首先是观照世界的方式,其次才是表达与呈现。所以说,选取哪一种文体,完全是灵活与自由的。就好像做鱼,你是做给客人吃,还是做给自己吃,做给自己吃可能形式感不那么重要,只要好吃就行,甚至都不要通常意义的“好吃”,合自己的口味就行,而待客,讲究便要多些,色香味俱全,才算完美。所以,有时候还要看某种文体被重视的程度,比如这个时代小说被更加重视,我心里有了一个想法可能就想用小说来试试。
我特别同意刚才张莉老师说的一句话,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写得好才是最重要的。
(根据现场发言整理)
作者简介:
程青,作家,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供职新华社。著有长篇小说《湖边》《绿灯笼》《回声》《天使》《最温暖的寒夜》《发烧》《成人游戏》《恋爱课》《织网的蜘蛛》《美女作家》《月亮上的家》,小说集《十周岁》《上海夜色下的36小时》《今晚吃烧烤》和散文集《暗处的花朵》等。老舍文学奖获得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