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4年6月20日新闻综合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4:52:29 | 查看全部
据媒体报道,最近一段时间,小城,不再是让人觉得不好意思提及的聊天主题,或者是“土气”“落后”等刻板印象的代名词。相反,生于兹、长于兹的年轻人希望抓住每个机会,让家乡被更多的人知晓。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年轻网友把自己镜头里、笔尖下的家乡美食、胜景和风土人情“安利”给他人。

拍摄文旅宣传片、创作宣传曲、报名当活动志愿者……不论是到大城市闯荡,还是留在家乡发展,小城青年都不再对自己的家乡避而不谈,而是逐渐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才华争当“家乡推介官”。

这样的转变,一方面,在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带来的底气——今时不同往日,小城市里,人们的吃穿用度、思维方式和大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和便利,城市面貌和接待能力也越来越好。这样的变化给了小城青年更多为家乡“打call”的理由。另一方面,在于小城青年自身观念的转变——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往往更能心生与家乡同呼吸、共命运的连接感,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留在家乡的年轻人也在互通互联、新业态新潮流的催动下,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活跃,看到、意识到了家乡的自然美景、风土人情也是一种“新潮”,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县域文旅热”的兴起,让从前一些不知名的小城逐渐走入了人们视野。小城青年主动推介自己的家乡,顺应了这一趋势,也把更多样、更优质的文旅资源带到了公众面前。他们既是土生土长的“乡亲”,也是网络社交媒体的主流用户;他们可以精准掌握一座小城的“闪光点”,也清楚怎样的推介和创意才能更吸引眼球。不难想见,如果各地文旅能够打开思路,积极与一些有意愿、有才能、有想法的年轻人合作探索,用大众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地方文旅的独特魅力,让青春与家乡发展相互成就、“双向奔赴”,极有可能产生1+1>2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14:52:51 | 查看全部
龚先生
17岁、中专生、服装设计专业……当这些标签和全球数学竞赛12强联系在一起时,姜萍不火都难。
“一名脚踩缝纫机的中专生,吊打名校数学天才”“从无人问津的中专生,到名字传播全中国”……网友如此惊叹这位“天才少女”的一夜成名。
作为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举办以来首位闯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也是前30名里唯一的女生,姜萍在决赛中的对手,多来自北大、清华、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海内外名校。正所谓“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在引得一片惊叹的同时,姜萍也遭遇了各种质疑,“答题作弊”“成绩作假”,还有中考成绩、数学月考成绩乃至书写习惯等,都被部分网友一一挖出、评头论足。

沉浸在数学世界中的姜萍。图源:央视新闻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当看到一个人成功,许多人想到的不是当事人的勤奋、自律和优秀,而是人情世故、社会关系、“拼爹”“阴谋论”,如此等等。何况姜萍的身份和她的成绩形成了强烈反差。有人第一时间错愕、进而质疑,似乎也无需大惊小怪。
好在所有专业人士几乎都力挺姜萍。他们对于网友的质疑一一辩驳,让人信服,也基本平复了甚嚣尘上的“阴谋论”“内幕说”。
和姜萍一样在成长过程中被称为“天才少女”的牛津大学数学系在读博士生朱雯琪,对于姜萍的解读或许最有说服力。
她认为,真正热爱数学的人,在解题过程中,会进入“心流”状态,所以,不会关心排名、分数,只是单纯沉浸在解析一道数学题的过程当中,“这也就是数学界为什么频繁出现‘扫地僧’的原因。而姜萍在采访中也提到过类似的状态,只有真正热爱数学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和懂得这样的状态,所以我相信姜萍。”
英雄不问出处。当专业人士都选择相信中专生姜萍也可以进入全球数学竞赛12强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承认她的优秀呢?难道仅仅因为她生活在现实中,而不是在影视剧中?
让人更为担忧的是,当质疑之声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又是巨大关注、泼天的流量。
据报道,姜萍就读的涟水中专,连日来,一大早就有人赶来直播;姜萍老家,街头滚动播放大红喜报,涟水、淮安也忙不迭借势做起了文旅宣传。热搜榜上,姜萍及其家庭不停被“消费”,个人隐私被无端放大……

姜萍家乡街头滚动播放的大红喜报。图源:新闻晨报
在一个流量时代,类似的故事屡见不鲜。这显然已经对姜萍形成了极大的干扰,对于她即将进行的全球数学竞赛总决赛和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经由流量,先造神、再毁神,从众星捧月到众口铄金的闹剧,我们见得多了,我们当然不愿这样的伤害加之于姜萍这样一个可爱、优秀、勤勉的少女身上。
毫无疑问,姜萍值得这个时代关注,但我们关注的点,应该是她对于数学的热爱——姜萍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喜欢数学?因为她在数学上看到了美感。能拿到今天的成绩,或许也是得益于中专的环境,能让她有更多的时间专注到数学上。这种对于某项事业的专注和热爱,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和倡导的吗?

图源:新华网
还有姜萍与辅导老师王闰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趣的是,作为“姜萍背后的高人”,王闰秋也参加了此次数学竞赛,最终取得第125名的成绩。“弟子不必不如师”,王闰秋接受采访时云淡风轻的回答,让人如沐春风、回味无穷。
当然,还有对于我们的育人方式的反思——社会关注姜萍,其实也是在关注我们的孩子和教育制度,深层表达的是对破除单一选拔机制、提供多渠道人生出彩机会的诉求。
而对于眼下的姜萍本尊,我们所能做的,是少制造喧嚣,多些真正的鼓励和关爱,宽容对待她未来人生之路的自主选择。我们恳请各路蹭流量的“高手”放过姜萍,给她一张安静的书桌、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一个可以安放自己热爱的空间。
祝福姜萍!而我们最好的祝福,就是不打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