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4年6月23日新闻综合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3:06:05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古韵新声大运河 浩荡奔腾向未来

3200公里,碧波渺渺,柳依依;2500多载,光阴轮转,映千川。大运河,穿越8个省市,传承保护利用,见证古韵焕发新生,其间35座城,大量珍贵国宝讲述着流传千百载的故事。202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千年大运河,十年浩荡行,古韵新声大运河,浩荡奔腾向未来。

人间奇迹大运河,流淌岁月好时光。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人间奇迹,世界壮观。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开凿邗沟,以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河流,这是大运河中最古老的河段,从此,大运河再神州大地浩荡启航;公元7世纪初,隋王朝先后开挖了通济渠和永济渠,并整治疏通了江南运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通余杭,把长江、钱塘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成一体的全国运河系统;元代,北京忽必烈时期对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从北京直通杭州构建出京杭大运河的基本形态,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运河形成7个河段,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要道;在大运河申遗后的“新十年”里沿,岸各地坚持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宗旨造就生机勃勃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2500岁的中国大运河芳华再现。昨日人间奇迹,赋能中华文明;今日世界盛景,闪烁东方智慧。

一条大运河串起城市明珠,孕育珍奇异宝。悠悠碧水,历史长河,串起城市明珠,哺育大运河畔无数的“国宝”。元代为满足漕船航运需要而修建的北京澄清闸;燕赵慷慨,孕育独特艺术风格的磁州窑瓷器;中州大地,惠济桥历经千年风雨,是古城郑州千年变迁的重要见证;齐风鲁韵,光岳楼六百五十载岿然不动;通济渠泗县段石雕镇水神兽;淮扬佳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主人正是隋炀帝;淮安的战国木雕鼓车;苏州金砖御窑,600余年窑火未断;杭州富义仓,以仁致富,和则义达;孕育了唐荆川、李伯元、赵元任等一系列文化名人的常州青果巷;千年水弄堂,运河绝版地,见证百年工商繁华的无锡清名桥;等等。大运千秋,国宝璀璨,照亮征程,奔腾不息。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今日澎湃,生机勃勃。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象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标志。2014年6月,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年辛勤耕耘,十年砥砺奋进,十年一路繁花,大运河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十载蝶变,再塑繁华,挥毫大运河新篇章。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强,古建筑得到修缮,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文化旅游价值充分开发,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水质变清风景如画,继往开来传古今,经世济民通天下。今天的大运河,生机勃勃,惠泽八方,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窗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成为生动解读“何以中国”的神奇密码。

“大”气生于神州,“运”行中华民族,“河”奔壮美未来。大运河是跨越时间维度、地理空间与文化荷载的超大体量遗产,水脉文脉相连,润泽中国,壮美世界。(殷建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3:06:20 | 查看全部
原标题: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 良法善治护航网络强国笃行致远

当前,中国网民规模超10亿人,数字经济规模超50万亿元。网上购物、网上订票、网上就诊、网上刷剧……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年来,一大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涌现,让老百姓与互联网的关系愈发紧密,也为我国数字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同时,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创新迭代,网络空间治理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加强网络法治建设成为建设网络强国的应有之义。

法者,治之端也。中国互联网发展的30年,也是中国网络法治建设起步的30年。30年来,我国制定出台了网络领域立法150余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持续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流程为网络空间构筑法律屏障,以良法善治为亿万网民守护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面对网络空间冒头的违规乱象,各部门合力铸就“铁拳”。国家网信办先后开展专项行动40余项,清理违法违规信息200多亿条,围绕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持续发力。工信部持续开展APP治理,截至今年6月已通报39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SDK)。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相关规定,大力整治“霸王条款”、明令禁止“自动续费陷阱”等违法行为。

网络法治建设加速迈进,让“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深入人心。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要求网络直播经营者明确消费争议解决机制、依法发布商业广告。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围绕预防预警、信息和账号处置、保护机制等环节作出规定,让“按键伤人”“按键杀人”网暴者无处遁形。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要发展好、运用好互联网,就要科学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积极应对“网上”“网下”新变化,用法治保障网民合法权益、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不断夯实网络强国根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2024年也是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提出10周年。网络法治建设为我国迈向网络强国提供了坚实保障。捍卫网络空间公平正义、创新网络法治实施模式、适应新兴产业发展规律,中国网络治理的深度和广度仍在拓展。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网络法治建设的持续推进,将营造更加清朗健康的发展环境,为我国培育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保驾护航。(央广网评论员 黄昂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3:06:30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李靖

你是i人(内向型)还是e人(外向型)?日常生活中朋友同事之间常常会聊到一些性格测试方面的话题。不过,时下,性格测试开始慢慢往人才招聘领域“渗透”——据《工人日报》近日报道,当前,各地校园招聘火热进行,很多企业在招聘中除设置笔试、面试外,还要求职者做性格测试,不少人因测试结果不合格被拒之门外。

对于性格测试,大多数人并不拒绝,但如果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把性格测试结果作为录用条件或者门槛之一,就值得警惕了。

我国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都对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作了相关规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坚决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尽管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就业歧视的具体内容进行穷举,但国家反对、禁止就业歧视的态度是鲜明且坚决的。而且随着现实的发展,就业歧视的方式和内容也很难穷尽。

性格测试不同于执业资格认证。譬如要应聘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是必不可少的;要应聘中小学教师,就要有教师资格证。这些都是衡量求职者是否具备相应从业资格的必要证明。但把性格与从业资格挂钩,说必须具备哪种性格才能胜任哪一工作,恐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

首先,目前的性格测试五花八门,MBTI、卡特尔16PF、DISC等等,不管哪一种,都面临一个科学性、可信度到底有多少的问题。每一种测试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都有自己的题库,很难说谁更权威。在没有普遍认同的标准或定论的情况下,用这些测试的结果来决定人员的招录,未免有些鲁莽和不负责。

其次,性格并无好坏之分,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外向,有的人擅长严密规划,有的人更喜欢不拘一格,而人的性格并非一成不变。性格测试作为人力资源行业的“工具”之一,如能帮助求职者或员工更好地了解自己,进而让其比照自身进行有针对性的取长补短,应该可以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如果随意扩大其在招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甚至将其作为一个“一票否决”的选项,恐怕难免会催生出一些熟练的“性格测试做题家”——揣测用人单位想要什么样性格的人,然后通过“伪装”那种性格进行选择,结果很可能与用人单位的初衷背道而驰。

再有,用人单位设置招聘录用条件,应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招聘不可能完全没有“门槛”,但也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设置“门槛”。除非用人单位所处行业或招聘岗位确有特殊需求,且能够充分证明性格测试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否则在常规招聘条件之外增加类似性格测试这样的“杠杠”,很难让人信服,这也无异于是在就业公平的路上随意设置“拦路虎”。

好的工具可以提升工作效能,但工具不能滥用。对于招聘附加性格测试这种现象,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要加强监管和引导,加大普法力度,防止用人单位将设置不合理招聘门槛泛化,形成效仿风气,要及早遏制这样的苗头,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用人单位也要强化法治意识,主动摈弃可能影响就业平等、公平的条条框框,设置更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标准、条件和流程。对于求职者来说,如发现招聘单位有涉嫌就业歧视的情况,可以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3:06:45 | 查看全部
原标题:以公平竞争、开放合作增强全球发展动力

人类需要保护绿色,不需要绿色保护主义。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各方共赢的最优解是公平竞争、开放合作,保护主义只会让全球绿色转型走入死胡同

新能源产业发展关乎地球未来,需要以公平竞争促进优质产能不断涌现,以开放合作增强全球发展动力。然而,美国罔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来自开放竞争的客观事实,炒作所谓“产能过剩”错误论调,宣布加征高额关税。这种保护主义言行以“维护公平竞争”为名行“破坏公平竞争”之实,毫无公平性可言,且严重威胁全球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阻碍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一)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正是依靠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国新能源产业锻造出了国际竞争力。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中国新能源企业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持续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新能源企业普遍重视研发,持之以恒推动技术创新。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前列。中国新能源产品获得全球市场认可,是市场规律和科技创新在起作用。欧洲新车评价规程秘书长米希尔·范拉廷根指出,中国车企在欧洲取得的成绩与其在技术创新、安全保障、绿色环保、质量提升上的进步直接相关。

坚持公平竞争才能促进产业整体发展进步。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生产效率更高的优质产能不断淘汰生产效率低的落后产能,推动产业提质升级。为了实现长远发展,有远见的企业往往通过主动拥抱竞争来挖掘新机遇、实现新提升。当前,很多跨国企业认识到,竞争激烈、创新活跃的中国市场是一个“设备齐全”的“健身房”,纷纷在华设立新能源研发和生产基地,以在全球产业转型浪潮中谋求竞争优势。正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所指出的,“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以及中国市场的活力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

坚持公平竞争才最有利于增进消费者福祉。充分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以更优惠的价格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消费者从中受益最大。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新能源车企不断推出涵盖不同价位区间、贴近用户不同需求的新车型,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优质选择。中国光伏企业推出大规模光伏电站、家庭屋顶光伏系统等产品,提升了产品种类和应用场景的多样性。这些努力显著提高了新能源产品的市场普及率,造福了消费者。

坚持公平竞争才能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必须以优质产能为支撑。从南非北开普省的德阿风电项目,到孟加拉国迈门辛地区的光伏电站,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中来往不断的电动公交车,到中国企业在匈牙利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工厂……中国新能源产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越来越多国家走向绿色发展提供助力。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指出,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持,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绿色技术的成本。

(二)

保护主义与公平竞争原则背道而驰,非但保护不了本国产业,还会损害国家间经济关系,不利于全球共同发展进步。

保护主义的“温床”培育不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上世纪60年代,美国对欧洲卡车征收高额关税,隔离了美国制造商面临的国际竞争。经济学家指出,此举导致克莱斯勒、福特、通用汽车等美国车企沉迷于皮卡带来的丰厚利润,在开发创新型汽车方面有所懈怠,为此后国际竞争力下降埋下了隐患。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多次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扶持美国钢铁产业,这不仅让美国汽车、建筑、机械制造等产业成本高企,也导致美国钢铁企业缺乏足够竞争压力来推动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彭博社近日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对本土钢铁行业大行保护主义措施,并未能阻止其竞争力与市场份额下降的事实。

如今,美国又试图以高关税保护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再次走上了歧路。瑞士《新苏黎世报》首席经济学家彼得·菲舍尔撰文指出,与其抱怨不如直面竞争,推动平等市场准入,从质优价廉的产品中获益。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文指出,保护主义会造成代价和后果。文章援引英国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说,如果没有中国,美国的绿色转型成本将增加20%。

保护主义政策扭曲国际市场,损害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当前,全球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对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会导致全球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影响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缩小甚至扼杀增量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言人不久前批评美国政府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半导体等进口货品大幅加征关税。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也表示,加征关税是破坏全球贸易的坏主意。匈牙利国家经济部部长纳吉·马顿近日发表声明指出,保护主义不是解决方案,合作和自由市场竞争才是需要的。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罗伯特·哈贝克直言:“如果把关税用作保护主义工具,如果我们进入一场关税竞赛,那将真的很糟糕。那样就会把婴儿跟洗澡水一起倒掉。”

历史和现实共同表明,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国际社会应共同反对保护主义,坚持按市场经济准则和世贸组织规则妥善处理分歧,共同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

人类需要保护绿色,不需要绿色保护主义。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各方共赢的最优解是公平竞争、开放合作,保护主义只会让全球绿色转型走入死胡同。

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过去得益于公平竞争、开放合作,未来仍应坚持公平竞争、开放合作,在做大产业发展“蛋糕”的过程中实现共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是因为中国市场向各国企业开放,鼓励有序竞争。在出口到欧洲的中国制造新能源汽车中,有近一半来自特斯拉、大众等西方车企。总部位于德国的施密特汽车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当前来自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在20万辆以下,相当于7.5%左右的市场占有率。

面向未来,各国应共同致力于打造一个竞争有序、效率更高、容量更大、创新迭出、高度联通的全球市场,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打开增量空间,为各国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企业对市场最敏感,也最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发展自己。面对竞争,很多欧洲企业选择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斯泰兰蒂斯集团负责人表示,不寻求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并不相信提高关税能为企业带来庇护。梅赛德斯—奔驰、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人也表示,应维护市场的自由开放及公平竞争的原则,为所有市场参与者创建平等的竞技场。德国联邦数字化和交通部部长福尔克·维辛指出,应该鼓励公平竞争,而不是阻碍公平竞争,“让汽车变得更便宜的途径应该是更多的竞争、开放的市场和欧盟明显改善的生产条件,而不是通过贸易战和市场封锁”。

坚持公平竞争,并不意味着政府无可作为。纵观历史,发达国家能够成功实现产业升级,既离不开市场作用,也需要政府产业政策引导支持。美国运用产业政策历史长、范围大,日本、德国、韩国等在二战后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也是政府对主导产业的政策支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认真遵守补贴相关规则,推动产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当前中国优质新能源产能不断涌现,得益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作用。各国政府引导本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关键是不能违背国际规则,不能通过产业政策“以邻为壑”,排除别国竞争,更不能恶意打压他国产业发展。

新能源产业是赋能全球发展、创造绿色未来的朝阳产业。各国应秉持开放心态,坚持公平竞争,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注入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