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东工人报》(2024年07月01日 第A4版)
□卢恩俊
小暑大暑暑相连,天蒸地煮三伏天。小暑和大暑,代表着暑气由小变大的两个节气,俗语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今年7月6日是小暑,7月22日是大暑。
说起节气中的小字辈和大字辈,夏季的小暑大暑和冬季的小寒大寒,相对应地代表着由小到大的寒暑变化过程。字说小暑大暑,甲骨文中的“小”和“大”构形并不复杂,“小”的字形像细碎尘沙之形,表示微小之义,“大”的字形像正面站立、挺拔伸展的人形,表示与“小”相对之义。相比之下,小暑大暑的“暑”就内涵丰富多了。暑,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里说:“暑,热也,从日者声。”小篆中的暑字,以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者来示意。日表示太阳当头炙烤,下面的“者”是煮的初文。细究字源,“者”的原形字,上面为火星飞溅的柴禾,下面是火的象形,勾画了古代部落点燃篝火煮食烧烤的生活场景。上蒸下煮的“暑”字,生动形象地画出了“赤日炎炎,湿热交蒸”的暑天意涵。这也是为什么冬至后由“寒”字命名小寒大寒节气,而夏至后没用“热”用“暑”命名的原因所在。“暑”和“热”虽都是表示温度高的字眼,但二字是有区别的。《说文》说得言简意明:“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释名》“暑,煮也,如水煮物也。”说的就是暑天的特征。由此可见,中国节气的命名是非常讲究的。
小暑大暑,两者在《通纬·孝经援神契》有释:“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小暑与大暑不同,它的暑有两个特殊标志:入伏和出梅。大约在每年的公历7月15日左右入伏,7月18日左右出梅。常规看来,小暑之后五天左右开始进入三伏天了。三伏又称伏天、伏日,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小暑节气处在初伏时段,还不算大热,此时正值出梅期。《四时纂要》云:“梅熟而雨曰梅雨”。又“立夏后逢庚日为入梅,芒种后逢壬日为出梅”。如诗言:“三旬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躶风。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惊飘蔌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由此也说明,我国梅雨在春夏之交的农历四五月,由南而北渐渐推进,江浙一带梅雨是在农历五月结束。也就是小暑至,梅雨节气的时令期就到结束的时候了。出梅,意味着连续强降水期的结束,但不代表不下雨了。出梅后的降雨,一般是夏季局部雷阵雨和台风带来的雨水,也就是由“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梅雨,转化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雷阵雨时令了。
大暑和小暑的相同点,都是反鴡夏季炎热程度的节气。从小暑走到大暑,已进入暑热至极的时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俗话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从小暑开始一直到大暑,天气愈发炎热,空气湿度也逐渐加大,闷热的“桑拿天”成为常态,故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所以,从小暑到大暑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酷热在全国蔓延,就连多雨的南国水乡也浇不灭难耐的炎夏酷暑:“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炙床炉焰炽,熏野水波摇。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可怜花叶好,鱤顇苦霜凋”(宋·孔平仲《大暑》)。你看,床铺就像火炉发出的烈焰般的滚烫,热气熏蒸的原野上池水波浪正在蒸腾摇动。连鸟儿也没有胆量和勇气在炎阳下飞行,焦躁难捱的蝉虫也在树上唉声长叹。更可惜那些美丽的花草,在这如火的烈日烧烤下几近枯萎,比起霜打凋零还要凄惨……难怪大诗人杜甫也发出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的痛苦感叹呢!
小暑走到大暑,“湿热交蒸”达顶点。“溽暑至,大雨时行”,是暑天伏夏的重要标志。而这随时而至的大雨,多为雷阵雨。俗话说“暑雨隔牛背”,以牛脊梁为界,左边雨水,右边阳光。所以,大暑节气,往往出现暴雨涝灾、天旱酷暑不均的年景。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很发达,但很多事情仍然受到老天和自然的制约,更何况靠天等雨的古人呢,自然盼望风调雨顺“雨水均”的心理是十分强烈的。《水浒》里那首著名歌谣,唱出农民的苦楚与不平:“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王公贵族不止有丫环在身边“把扇摇”,可能还有自家的“冰窖”、自制的冰镇饮料哩!或是“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的冰凉瓷枕,“竹床高卧涤烦襟”的消暑床席……而“汗滴禾下土”的农民,顶着火辣辣的日头劳动,还要担心老天 “不均的雨”,落不到自己田里禾苗枯焦!
由此,就想起宋朝王令因暑热而思风雨:“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其思却不仅为解暑,更多了忧民济世之情,可谓胸怀天下心系民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