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8|回复: 0

文摘精选《阳高,我以朝拜的方式爱着你》

发表于 2024-7-3 00:25: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小品文选刊|作者:叶林

走近你的时候,是一个火热的夏日。那个夏天艳艳的……

记的,那天我从你婀娜的身影中,触摸到了阳和大地上亮丽的光芒。在这个 丰腴的季节里,让我与你撞个满怀,从止我爱上你。

多情的岁月里,你陪伴我走过了四十载。四十年里多了些印记与怅然,但那些精帧美丽的故土却成为我永远的回忆。

那天,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驰娉在你的重山峻岭里。穿越六棱、云门、采凉山,聆听了古汉暮与许家窑人的故事,跨过大泉山、白登河,敲响了云林寺的晨钟暮鼓,目睹了长城变幻的风彩……

那天,我驾一叶轻舟俯瞰了你的大美身姿:高速飞驰,高铁纵横,机声隆隆,工矿林立……我多想躲进一丛绿叶里,打开所有的花朵,大声说 ,美!用高呼叩响前世今生的门扉。

那天,我怀揣一腔经年积蓄的浪漫情怀,独自放歌领略了你丰富的民俗文化,体验了灿烂的民俗风情,目睹观赏了二人台艺术的魅力,品味了南坡坡的油糕,大咀窑的杏,长城的羊肉,王官屯的李。抚摸了一千七百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仰望了你执守空蒙的天空,眺望了你从游牧年间一路风尘沧桑走来的风景名胜。邂逅在生态天堂,长寿之乡……打从那天,你的大美,让我从止放弃了人间那些宿命苦乐的精神枷锁和无奈悲情的生存朿缚以及一声叹息阴差阳错的悲欢……

神奇的阳高啊,我来自你多情的故土。是古往今来无数过客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过客。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祖先经久不息的血脉,我的笑声里藏着与祖先一脉相承的血统。我知道,我最多就是一名禄禄无为的男人,然后为人父,最后是一堆荒凉的风中黄土,但我要在老去前嗅嗅你芬芳的乳香,感受你升腾的灵魂。我要和你踏歌起舞,我要用诗人的情怀,牵一匹月光为你点亮心灯,用流浪的脚步拨响你斑驳多姿的传说……

我知道,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晴。你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叶子,每一个手势都藏着一个悠远的阳高故事。不过,无论是故事还是石头,岁月的风烟已把它雕刻成永恒的丰碑。你的魅力,谱写了阳和人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缤纷了阳和人天外的世界和蓝天,鲜活了那些纷至沓来的辉煌与喧嚣。多少五颜六色的梦想从此岸飞到彼岸,多少期盼在每天晨晖落日中迎来送往,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直到今天你的儿女被你的神采缤纷感动涕零,我不得不对你发出由衷的感言:啊,阳高,我读懂了你的高度,读懂了你的伟岸!走进你,我有一种母爱的感觉;有一种琼浆玉液奔流般倾诉的欲望;有一种诗歌的力度与声音在抜节生长;有一种最美的音乐炊烟般袅袅升起……

我面对你坚韧的固守与执着,面对你走过的风雨岁月,我不敢轻易地回眸,怕惊扰你耕耘的梦境,更不敢冒然回首,我怕自己回眸一睹洞穿你美丽的凭栏。我坚信勤劳善良智慧的阳和人会把你装点得更加婀娜亭亭玉立……

诗人爱你,不仅是因为你多姿多彩和独具魅力,更重要的是你折叠着一层层温润的呼唤,让大地听到你原色的声音,让世界嘱目你存在的斤两。

也许中国地图一眼找不到你的方寸,但世界能听懂你的声音,知道有一个美丽的阳高。

今天一一阳高。我可以枕着你的温度把梦安抚芬芳。

五月一一阳高。我拾掇着你的闻名一次次忘记自己的乳名和出生。我顺着太阳的方向,把自己的记忆打开,一遍遍梳理清点。今生我该在哪一片绿叶里落户,去蔓延这一季如梦如烟的迷幻!我跋涉的涛声里,你由远而近的脚步,给我的了望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啊,阳高,我以朝拜的方式爱着你!


文摘精选《文学评论的诗意》

来源:小品文选刊|作者:王晓雄

卡森·麦卡勒斯(CarsonMcCullers,1917-1967)作为美国南方文学谱系中的一员,相较于福克纳等大家,自然显得小众。不过小众归小众,在国内学界关于她的研究却并不十分冷清,甚至自有一条延绵不断的学术脉络。在文学读者群体里,正如麦卡勒斯的重要文集《抵押出去的心》的中译本封底所言,麦卡勒斯享有一份“神秘的宠爱”,她不像斯泰因那么小众,也不像杜拉斯那么大众。可以说,在文学研究和阅读这两个领域,麦卡勒斯都享有适中的热度。这样适中的热度,让麦卡勒斯的门前始终有人来人往的热闹,同时也不至于热闹到让“麦迷”们失去“朝圣”般阅读的私密性。浙江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了学者田颖的专着《南方“旅居者”:卡森·麦卡勒斯小说研究》(以下简称《南方“旅居者”》),该书正是在这种适中的热闹里结出的一颗果实。

打开《南方“旅居者”》,我们便赫然看到张德明教授临摹的一幅麦卡勒斯彩色肖像。用该书作者的话说,画中麦卡勒斯额前“花蕊般的刘海”带着“孩童般的天真”,露出慵懒、不羁、冷峻和坚毅。作者将这一肖像置于《南方“旅居者”》之首,这既是对麦卡勒斯的冷静观照,又难掩一个“麦迷”的亲近之心,这也预示出《南方“旅居者”》的行文特点—在刻意拉开距离力求精准地剖析研究对象的同时,又始终饱含与作家同声同气的情感反应。

待进入正题之后,《南方“旅居者”》有意识地将自身定位在麦卡勒斯研究的学术脉络中,将全书聚焦在作家麦卡勒斯身为南方“旅居者”的立场和视角,追寻她在逃离和回归南方的矛盾悖论中的写作历程,揭示其小说创作独有的艺术张力—“旅居者”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的写作立场,对其作品双重的“建构力和破坏力”的深刻理解。“南方”和“身份”可谓《南方“旅居者”》把握麦卡勒斯的两个支点,继而又衍生为“成长论:一种自反性书写”“空间论:别样的南方景观”“性别论:‘南方神话的幻灭”“种族论:’林勃之地的放逐”四章的论述。“成长论”关涉自传(传记)式批评,比照麦卡勒斯的虚构和非虚构写作,是作家以写作方式追寻自我身份的起点。“空间论”在空间批评理论的框架下,关注作家作品中典型的文学空间意象,揭示了美国南方社会的权力话语和意识形态。“性别论”指涉性别研究,探寻作家如何打破美国“南方神话”光环下的两性刻板印象,进而通过具有颠覆色彩的两性人物,反思美国南方社会和文明。“种族论”则是通过种族研究和心理分析,审视南方由来已久的种族政治,以此来考察作家的道德立场。

《南方“旅居者”》如此编排四个部分,由麦卡勒斯自传式的成长领头,逐渐渗透至南方社会景观中的性别、种族权力机制,是在贴合作家创作视野的某种历时性变化。但同时,四个部分并非各自为政,比如在“成长论”中的厨房、“蓝月亮”咖啡馆等场景和“种族论”中关于小镇“漫游者”的论述,显然都具有空间叙事的特点。又如,“成长论”中的少女和“种族论”中的黑白混血、小菲佣,也不可避免兼顾了性别研究的视角。因此,四个部分是共时性地互相缠绕,从而论证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金色眼睛的映像》《没有指针的钟》等作品之间的有机整体性。可以说,《南方“旅居者”》从多重视角切入,晓畅而精准地把握了麦卡勒斯的文学世界,其中尤其能给读者带来启发的当属“空间论”。《南方“旅居者”》敏锐地察觉到麦卡勒斯小说的“空间化”特征,引入了当今文学批评中较为时兴的空间批评。在讲述空间化特征时,作者又发现该特征易于表现为时间的定格,进而引入叙事学意义的“纯粹时间”加以论证,以使读者理解时间和空间的转化关系。

精准之外,《南方“旅居者”》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麦卡勒斯作品为人称道的“孤独”“隔绝”“天真”等诗意色彩。比如在“成长论”中,作者着重分析了厨房的叙事功能。在《婚礼的成员》中,厨房是三个边缘人物的庇护所,小说正是通过昏暗、陈腐的厨房,释放三个人物之间的话语流,将他们梦幻、狂想和污秽的场所定格成一个永恒性的空间。这种独特的反差性并置可能也是麦卡勒斯式诗意的一种体现。《南方“旅居者”》在理性的批评中并未让诗意流失:作者将厨房空间同时也解读为家宅的角落、疯人的禁闭处和乌托邦王国,以展现一个物理空间在精神层面上的复义性和可塑性;继而把厨房空间通过雪花玻璃球的意象向外延展,联结起主角的狂想,以验证精神空间的自由辽阔;接着用博尔赫斯的“阿莱夫”类比麦卡勒斯的“玻璃球”书写,以堆叠的方式推进论证;最终借布莱克的着名诗句“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花中窥天堂”作结,恰到好处地剖析了麦卡勒斯的厨房诗意。

在《南方“旅居者”》的结语处,作者总结性地指出,麦卡勒斯所说的“流亡者的后人”,失去家园感,始终无法找到身份归属,在“饱经分别与离散的痛苦”之后,总是处于“热望和不安”的状态中。这可能也是麦卡勒斯经过多年以后仍被人阅读,被人喜爱的原因。她在此处与彼处之间的徘徊,把写作看成另一种形式的流亡,也许能一直触动生长于“现代性分离”中的我们。在此《南方“旅居者”》提炼出的麦卡勒斯身上的成色,不得不说是一种“苦涩”的诗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