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通常来说,突发猝死与心血管密切相关,还可能是脑血管意外。年轻群体出现此类情况虽较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突发的脑出血、动脉瘤破裂等。”急诊科医生说,但从概率来说,仍最大考虑为心源性猝死,心脏复苏是抢救最为关键的环节。在抢救中,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时间拖得越长,抢救成功的概率越低。“近年来,在公共场所,尤其是此类体育赛场应该均配备有AED设备,如果发生了心源性猝死,应立即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同时启动AED急救。”
急诊科医生说,近年来越来越多中青年人投身于运动,猝死的事件时有发生,与运动量也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心率上来进行判断,用最大心率(220)减去年龄。如果20岁,最大心率为200次左右,那么在运动中,最大心率在40%至55%,即为低强度运动,如慢走等,持续运动也不会感到不适;最大心率在55%至75%,即中强度运动,如慢跑、中速跑等,时间长了可能难以坚持;最大心率在75%以上,即高强度运动,如快跑或其他激烈运动等,需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合适、合理的调整,考虑是否近期生病、劳累、营养状态等。”她特别强调,与运动员不同,10至30分钟的中强度运动也可让普通市民获益,并不是非得长时间、高强度。
“还有一些诸如糖尿病患者,一周累计约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即可改善身体机能、减轻体重,同时对心血管有益。但超过这一负担的话,若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可能并不适合。”急诊科医生说,尤其是近期的高温、黄梅季,温度、湿度高都会对心血管产生影响。“近年来,我们也收治过一些在运动中突发晕厥,被路人送来的患者,建议普通市民不要在气温过高、湿度过大的时间段运动,如果身体已发出‘警报’,切莫逞强,在彻底好转和充足休息后再恢复运动。”
黄杨子 姚勤毅(据《解放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