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2|回复: 0

美国青年在华研学:于细节处,探寻东西文化共鸣

发表于 2024-7-22 14:36: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北京7月20日电 题:美国青年在华研学:于细节处,探寻东西文化共鸣
  作者 曾玥
  7月20日,美国青年艾伦·巴顿(Allen Patton)坐上从北京飞往夏威夷的航班,结束了为期两周的在华研学之旅。
  近两周,北京大学开展“知·行中国——美国高校青年代表团暑期研学项目”,来自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高校的美国青年赴北京、陕西、四川研学实践,于细节处,探寻东西之间的文化共鸣。

7月19日,中美青年在北京同登慕田峪长城。(北京大学供图)

  共鸣寓于中英文名之中。
  艾伦是夏威夷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檀文林”——“檀”取自夏威夷檀香山,“文林”意指自己徜徉在大学文士之林。
  旅途中,他因身穿印有《道德经》的上衣吸引了不少目光。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总会说,“请多与我聊聊中国哲学和历史。”
  这是他热爱和擅长的研究领域。千禧年代,著名中西比较哲学家、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 Ames)将《大学》等中国儒学经典翻译成英文译本。2008年,檀文林在美国偶得此书,读毕决定学习中文。多年来,他师从安乐哲的学生,研究中国哲学和历史。
  “《大学》改变了我的一生。”至今,檀文林的社交媒体个人简介仍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刚经历了一些挫折,对人生很困惑,不知道该做什么。”檀文林回忆说,在一次次研读和背诵《大学》后,他找到了重新起航的方向。“这本书启发我成为一名教师,让自己有一个好工作,同时也可以帮助别人。”
  而后,檀文林在美国的学校担任语言学教师,也曾在台北教英语。这些教学经历使他意识到,要成为一名好教师,须先成为一名好学生。于是他决定继续深造,复入“文林”。
  共鸣见于茶馆与咖啡馆之间。
  盛夏时节,美国青年走进四川茶馆,倚坐藤椅,手摇蒲扇,品茗闲叙。在芝加哥大学学生凯德·克莱顿(Cade Creighton)看来,这与咖啡馆颇有相似意趣。

7月16日,美国青年在四川成都体验茶馆。(北京大学供图)

  “茶馆就像是社会的‘第三空间’,在学校、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人们可以相聚在这里交谈,正如欧洲的咖啡馆一样。我认为这对社会来说非常有价值。”
  在社会学意义上,“第三空间”指非正式的自由社交场所,为置身其中者提供物理和精神的休憩空间,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聚集地。咖啡馆是欧美国家“第三空间”的典型场所。
  对于学习经济学和人类学专业的凯德来说,中国茶馆成为其知识体系中“第三空间”的新注解。“我认为美国可以学习中国茶馆,开辟更多‘第三空间’,因为这是一个健康社会的组成部分。”
  通过研学,凯德深化的认识远不止于此。“中国文化不只是茶、书法和变脸等事物,它实际蕴藏在中国人和中国社会运作的微小互动之中,是人们如何生活的体现。”
  如其所言,共鸣更在于人与人之间。
  “有一个来自加州的小姑娘告诉我,她来中国最大的兴趣就是‘看人’。”与美国青年一路同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影教授对此印象深刻。
  从大街小巷走到田间地头,从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聊到学术研究、职业理想,美国青年与中国民众深度接触,找到彼此同频的默契。“大家在用双眼看见这个世界多种多样的文明,彼此相互尊重,发现民心相通。”张影说。
  “人们总是过于关注差异,往往忽略或掩盖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来自康奈尔大学的郭立鸥(Glasgow Lenard Ivan)认为,世界之大容得下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个性和思维方式,自然界的运转亦需要相同和不同的事物共存。但人类不能只讨论差异而忽视彼此的相通共同之处,如此才能更好合作,共塑世界美好和谐的未来。(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