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8|回复: 2

现代设施种植,让“菜篮子”拎得更稳当

发表于 2024-7-26 21:03: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原标题:现代设施种植,让“菜篮子”拎得更稳当

人民日报记者 郁静娴

核心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各地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在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如何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食物来源的可持续获取能力?如何突破资源环境禀赋制约,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这里的番茄为何能越夏

数字化管理升级,日均稳定供应5吨鲜果

盛夏时节,走进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前章村的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清新气息扑面而来。3.5万平方米半封闭智能连栋温室里,俨然一片空中番茄“森林”:栽培架成排林立,以椰糠土为基质,番茄藤盘旋而上,绿叶间悬挂着成串的小番茄。

天气炎热,这里的番茄为何还能正常生长?

“常规的降温操作有遮阳、开窗、高压喷雾‘三部曲’,但要营造稳定适宜的温度,这些还不够。”北京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李树山说。

消毒、换装,步入温室里顿感清凉。“黑科技”来自脚边的一排排白色圆筒。李树山介绍:“高温下冷水机组正常运转,通过风筒将冷气均匀送到各个角落。哪怕最热的时候,番茄的串形和口感也有保障。”

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是北京市高效设施农业首个试点项目,由北京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共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大型智能连栋温室、设施农业研发创新基地及配套协作区。其中,一期项目于2021年底投产运营,二期项目将于今年下半年全面投产运营。

得益于环控系统升级,其他温室已陆续拉秧,温室里一片生机盎然。李树山说,大型智能连栋温室在生产方式上有很大优势。

首先是用地集约。“一大特点就是通透。”李树山介绍,这类温室由拱形骨架和高透光减反射散射玻璃构成,可充分利用自然光。连栋温室每个生产隔间通过天沟连接,单体规模可达到5公顷以上,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其次是管理精细。白色轨道上,升降车、打叶车、采果车灵活穿梭。负责给番茄“盘头”的工人陈一站在升降车上,将整理好的茎蔓绕在直通顶棚的线上,让植株向上生长、增加分杈。向立体栽培要产量,单株番茄茎蔓一年能长到十六七米,可采收35穗以上,一平方米能长出20多公斤果。

偌大的温室里,数字化管理后台一刻不闲。水肥系统封闭运行:施肥机连接电脑和灌溉管网,根据定期全元素检测、果实成长转色情况,将养分送到植株根部,多余的营养液重新收集利用。“有了集成应用环境调控、省力化装备、自动控制平台等设备,劳动强度低了,管理精度高了,人均打理上千平方米不在话下。”李树山说。

午后骄阳收起,大雨哗哗落下。棚顶窗户自动关闭,风雨一丝进不来,室内还能保持亮堂。

高品质的串收小番茄,已进入北京等地商超。“各地能越夏的生产基地不多。小番茄货量下降,处于行情上升期。”销售部负责人程佳兴随手捧起一穗番茄,不多不少、正好8颗。“像这样的一串基本可认定为A级。”程佳兴介绍,夏茬淡季,一座温室日均能为市场稳定供应5吨鲜果。

如何把成本降下来

补上关键技术短板,促进多渠道节本增效

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是“高效”和“降成本”。

“高效设施农业的投入较高,想把成本降下来,掌握自主技术是关键。”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技部负责人刘雪介绍,在智能连栋温室的设计和建设方面,翠湖农业实现了设施国产化率80%,推动单位平方米建设成本降到2000元以下。但是跟一些设施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为了加快补上关键技术短板,翠湖农业联合相关科研单位,采用“揭榜挂帅”形式开展协同创新项目攻关。

“当前,我国设施园艺生产有三个矛盾需要解决,即温室大型化与降低运行能耗、结构选型与宜机化,以及传统经验管理与智慧决策之间的矛盾。”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介绍,团队挂帅了“智能连栋温室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重点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智能温室生产的全程数字化和自主化智慧管理。

团队已为翠湖农业量身打造了“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数字服务平台——“首农翠湖工场数据管理平台”。“平台配套了自主研发的传感器,实现了环境精准感知、远程在线监测和信息反馈。”赵春江说,未来还将在智能化调控和精准作业方面应用自主研发的技术装备,逐步实现智能温室关键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替代。

降成本的空间不小。刘雪介绍,围绕智能连栋温室,企业还开展了多项绿色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比如,根据光照季节性变化,引入不同玻璃喷涂材料,夏季反射多余的光和热,冬季则增加自然透光率。通过调控环境策略,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设施园艺面积、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设施园艺中近90%为设施蔬菜生产,约占全国蔬菜总面积的1/5,为有效保障‘菜篮子’产品季节性均衡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高丽红说,也要看到,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仍是国内设施栽培的主要形式。

《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加快传统优势产区设施改造提升。新技术、新设备赋能,正逐渐改变传统大棚劳动投入大、产出效益不高的局面。在四川旺苍县,去年全县投入涉农资金100多万元,对土棚进行“数智化”升级。

“过去浇地施肥要6个人,有了智能管理系统,效率倍增。”白水镇白水村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管理员胡明按下水肥一体机按钮,30分钟就浇完了一个大棚,“不仅省力,还可以节水节肥四成左右,单个棚每年省出两三千元。”今年基地10个大棚种上了苹果苦瓜、水果彩椒、香蕉西葫芦等网红蔬菜,每亩可增产500至1000斤。

类型丰富的现代农业园艺设施,让蔬菜四季供应有了持续可靠保障。农业农村部已编制全国设施蔬菜棚型结构与工艺技术图册,聚焦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分区域明确了主推棚型结构,提出了设备配置清单和老旧设施改造的工艺做法,为推动设施蔬菜提档升级提供技术指引。“适应我国多样化气候类型,各地按设施结构性能合理安排适宜茬口和蔬菜种类,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光热资源节约能耗。”高丽红说。

设施种植业未来什么样

供得上、品质优,满足多元场景保供需

谈及未来的设施种植业,高丽红说:“以最少的土地、能耗、人力等资源,产出最多的产品,这是理想中的状态。”在北京、上海等一些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的都市地区,智能连栋温室和植物工厂在蔬菜的应急保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利于提升主要大中城市蔬菜自给水平。

作为未来设施种植业的方向,完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植物工厂近年来备受关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去年底在四川成都投入使用。工厂单层占地200平方米,作物栽培层数高达20层,年产量可达50吨以上,相当于60亩大田。目前在全国,规模以上植物工厂已达250多座。

针对一些特殊场景下的蔬菜需求,相关研发应用也方兴未艾。浙江省舟山海农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刚带领团队承担了“海上菜园”项目,研发船用智能种植设备解决远洋渔船上新鲜叶菜缺乏的问题。

船上种菜,难在哪?“主要是空间小、人口多、维护成本高。”张志刚介绍,综合产量、营养上的性价比和操作便捷度,选择金玉兰菜作为船用栽培品种,单套设备占地仅0.5平方米,月产30斤,每斤成本不超过15元。设备现已升级到第五代,并在一些渔船上进行投放试用。

瞄准持续高产,张志刚有更细致的考虑,“下一步打算研发适用于商船领域的大型船用种植设备,建设4个分割舱做立体栽培,每周收一次菜,四五平方米的月产量可达500斤以上,船员们在海上就能吃到更多新鲜叶菜。”

现代设施种植,如何让“菜篮子”拎得更稳当?

在翠湖工场,2021年以来先后试验筛选140多个番茄品种,将市场上认可度高、色彩口感较为理想的品种进行大面积栽种。李树山介绍,二期项目中,9600平方米科研展示温室将引入黄瓜、草莓、蓝莓等更多品种进行栽培试验。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绿色优质蔬菜需求日益增长。“目前适于设施栽培的主要有茄果类、瓜类、豆类、绿叶菜类、芽菜类和食用菌类等,可达100多种,但主要集中在番茄、黄瓜、辣椒等十几种常见蔬菜。”高丽红说,同样是家常蔬菜,脆嫩绿甜的甘蓝、口感细嫩清香的华南型黄瓜、软肉型茄子等品种正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高品质番茄的价格能达到普通品种的3—5倍。

人多地少背景下,智慧农业赋能设施种植业的前景日益明朗。“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技术等逐渐应用于设施农业。”赵春江表示,从世界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看,关键在于环境和作物信息的精准感知、瞄准生长需求的精量调控和高效低损作业,这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技术体系和装备支撑,仍有待长期的数据积累。

(卢天好参与采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21:04:21 | 查看全部

中电联发布全国电力消费和供应系列指数

原标题:中电联发布全国电力消费和供应系列指数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郜亚章

为全面反映电源绿色转型发展、行业电力消费情况,更好地服务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运行监测,7月24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正式发布全国电力消费和供应系列指数。

中电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6月,全行业用电指数为129.4,全行业用电量比2020年基期增长了29.4%,年均增长6.7%,同比增长5.9%。全国电力供应方面,2024年6月,非化石能源发电综合指数为151.1,比2020年基期增长了51.1%,同比增长23.0%。其中,新能源发电综合指数为210.6,比2020年基期增长了110.6%,同比增长27.3%。

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电力供需分析处处长吴立强表示,电能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血液”和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情况直接关乎国民经济发展运行的速度与质量。通过编制电力消费系列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主要产业行业电力消费情况,从而反映相关产业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同时,我国正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力行业企业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通过编制电力供应系列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电源绿色转型发展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21:04:50 | 查看全部

重庆涪陵千亿级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原标题:重庆涪陵千亿级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仕强

“材料产业是涪陵工业体系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7月24日,在重庆市“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主题系列发布会涪陵专场上,涪陵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刘忠介绍道,该区2023年材料产业产值达到了1204亿元,建成重庆市首个千亿级材料产业集群。



“在抓龙头、建集群、强支撑、优环境四个方面发力,推动先进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刘忠谈道,能够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得益于涪陵区持续开展的“材聚涪陵,向新而行”行动。

位于涪陵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的华峰化工,是全球最大己二酸生产企业。2010年,华峰集团落户涪陵,目前已在涪陵建有华峰化工、华峰氨纶、华峰铝业、华峰新材料、华峰聚酰胺、华峰锦纶纤维等9家子公司,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企业和单体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作为PET材料领域的佼佼者的万凯集团,是西南地区唯一一家食品级PET供应商,填补了西部食品级PET瓶片的产能空白。据介绍,万凯现有产能180万吨,年产值超150亿元,随着四期、五期项目的建成,产能将达 340 万吨,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PET生产基地。



依托华峰、万凯等龙头企业的带动,涪陵区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集群生态,形成了材料企业协同发展。据了解,该区积极融入全市布局,谋划化工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和汽车轻量化材料、前沿新材料3大产业赛道,布局聚氨酯树脂、氨纶、轻合金汽车零部件材料等11条产业链,突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涪陵高新区、临港经济区3大组团,打造先进材料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化工合成材料、金属材料和绿色建筑材料3个产业集群,现有规上企业51个,300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2家;拥有华峰化工1家市级领军企业,万达薄板、华峰新材料、建峰新材料、华峰聚酰胺、万凯新材料等5家链主企业。

“‘材聚涪陵,向新而行’的‘新’指的是创新。”刘忠表示,只有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为此,涪陵区加快建设研究院、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建成智能工厂7个、数字化车间34个,市级绿色工厂12个、国家级绿色工厂4个。

建峰丁二酸中试项目的成功,正是涪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硕果。该项目突破了关键催化剂的合成技术,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打破了国外垄断,为合成塑料、橡胶、染料、医药等多个领域提供了重要原材料支持。

材料产业集群的加速向前,也是涪陵工业蓬勃发展的一道缩影。记者了解到,该区现已形成材料、清洁能源、消费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六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体系。

“全力打造千亿产业、培育千亿企业、夯实千亿园区。”涪陵区委书记黎勇表示,目前,全区工业年产值近2500亿元,正聚力打造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2个千亿级主导产业,升级打造页岩气及清洁能源等3个五百亿级支柱产业,创新打造榨菜等4个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数字文创等9个“新星”产业。

“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渝东新城主引擎。”黎勇说,力争实现2027年“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再造一个‘涪陵工业’”的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