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42|回复: 0

[老人故事] 我们的父亲(42)  ——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

发表于 2011-8-17 20:23: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们的父亲(42)  ——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
    周海滨
   
42.这段历史后来变得很纠结
    1937年,国人皆知的“七七事变”爆发时,张自忠还兼任天津市市长,除掌管军务外并负责对日交涉。
    事变发生时,宋哲元是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兼29军军长。宋哲元自当年5月回山东乐陵老家扫墓未归。冯治安在河北省会保定,张自忠在北平卧床治病。
    “七七事变爆发时,父亲正因病在北平家中休养,当时宋哲元军长尚在山东老家,父亲就抱病与日军进行交涉。7月11日宋军长到了天津,14日父亲赶到天津去见宋军长,然后奉命在天津继续与日军交涉。19日宋军长返回北平。”此时,日本政府扩大战争的战略部署已经势在必行,而日军与冀察当局的交涉只是缓兵之计。
    “23日,父亲在津对记者发表谈话,表示‘自信爱国尤向不后人’。25日父亲奉宋军长召,于下午5时乘平榆(北平-榆关,榆关即山海关)四次列车离开天津,当晚七时半抵北平,秦德纯(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和石友三(冀北保安司令)等到车站迎接。下车后,父亲即赶赴西城武衣库(现政协礼堂南面)的宋宅见宋军长,然后到东城铁狮子胡同的进德社出席冀察要员会议。26日发生了‘广安门事件’,日军向29军发出最后通牒。27日,宋军长严词拒绝日军的最后通牒,并通电全国,表明了‘自卫守土’的决心。”
    但此时的舆论对张自忠越来越不利,他力求就地解决事变的主张使民众对他的误解日渐加深,以至于29军中都广泛流传着“37师打,38师看”的传言,言语中透着对张自忠的不满。
    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短短20天时间里,北平的局势陷入危急之中,负责华北防务的宋哲元接到蒋介石命令,让他转移到保定指挥。为了拖延日军进逼的脚步,宋哲元决定,继续与日军进行周旋。当29军主力撤离北平时,宋哲元命令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市市长。
    “28日凌晨,日军从北平南北两个方向向29军发动了全面进攻。29军在南苑作战失利,赵登禹、佟麟阁两将军殉国。下午,宋哲元、秦德纯、冯治安(37师师长)、张维藩(29军前参谋长)和我父亲5人在进德社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最后作出决定,宋军长奉蒋介石电令移驻保定坐镇指挥,29军主力撤离北平,北平城内仅留下独立27旅和独立39旅。宋军长命我父亲代理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和北平市长,我父亲本不愿留在北平,因为他十分清楚这样做的后果,但在宋军长的一再坚持之下,我父亲最终同意留在北平‘维持十日’。当晚,我父亲告诉张克侠(29军副参谋长)下午29军首脑会议所作决定,并让他通知从南苑撤到城内的部队赶快离开北平去追赶大部队,同时致电李文田(38师副师长)表示,‘我等受国大恩,不为不重,现在为我辈报国之日,兄负责保守北平,后事已有遗嘱交舍弟亮忱(我叔叔)主持,天津由弟负责指挥,津郊部队及保安队负责守备,不惜一切牺牲,与敌周旋。’”
    1937年7月28日晚,宋哲元、秦德纯、张维藩等人出北平西直门,悄然转赴保定;冯治安则指挥37师移至永定河南岸布防。张廉云说:“当时宋哲元先生说让父亲留下,父亲不肯留,宋先生就说你们平常都说服从我的命令,到了这个时候怎么你们不留下呢?父亲就留下了。后来刘汝明师长回忆说,张某人这是跳火坑啊。刘汝明、冯治安和我父亲都是很要好的朋友。”
    没想到的是,这段历史后来变得很纠结。张廉云说,这段历史牵扯到了宋先生走,我父亲留。有人说我父亲擅离天津,并逼走了宋军长,这不是事实,其实是蒋介石的电令让宋走的。“29日下午,父亲先后到冀察政委会和北平市政府就职,并召开会议,研究北平的治安、金融和粮食问题。与此同时,父亲组织人力安排滞留城内的29军官兵和军官家属设法撤离北平。另外,宋军长到了保定之后,依然通过电报和电话与我父亲保持着联系。”【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