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9|回复: 2

立秋时节 养生宜劳逸结合 适当调补

发表于 2024-8-7 09:43:4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鲁中晨报    2024-08-07
QQ图片20240807094249.jpg
立秋时节
养生宜劳逸结合
适当调补
  8月7日迎来立秋节气,此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气候趋于干燥。中医专家提示,这一时期容易发生感冒等疾病,养生防病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调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郑皓云说,立秋时节,人若未能及时适应天气变化,容易感受风寒之邪,导致感冒、咳嗽等;同时,随着降雨量逐渐减少,燥邪容易伤肺,进而导致干咳、少痰、咽干等症状。
  人们从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方面,应当如何调养?
  立秋时节,随着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人体的阳气也开始逐渐收敛。郑皓云提示,此时应保持充足的睡眠,使阳气不外泄、不耗散,而藏于体内。
  “饮食应以滋阴润肺、生津止渴者为主。”郑皓云说,此时可多吃山楂、石榴、西红柿等酸味果蔬以收敛肺气;多吃银耳、百合、蜂蜜等润燥食物,有助于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避免过食辛辣、油腻之品,以免助热生燥,损伤脾胃。
  秋冬养阴,立秋时节是否可以开始“贴秋膘”?专家介绍,人体经过夏天的消耗,需要补充能量和营养,为秋冬季节做好准备,因而可适当进补,但需根据个人体质和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补原则是:调理脾胃、润肺补肺、增酸收敛、适量吃肉、补充水分、合理安排饮食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无节制进食肥甘厚腻,“贴秋膘”过头,还可能增加消化系统负担。
  “立秋后人们容易产生悲秋情绪,中医认为,悲忧伤感会损伤肺气,肺不固表则易感风邪。”郑皓云说,人们可通过练习静坐、听音乐等方式来保持神志安宁、心情舒畅的状态,同时,运动应以轻松平缓为主,可选择太极拳、散步等项目,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更应注意运动的适度性。
  北京时间8月7日8时09分迎来立秋节气。要“立秋”了,这字面上送来的一丝丝凉意,一时难消炎热的暑气。诗人郭小川曾说,“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暑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节气中的立秋,仍在伏天,这时的暑热被戏称为“秋老虎”,有民谚说“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立秋并不等于入秋。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说,就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立秋只是进入名义上的秋天,气象学以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降到22摄氏度以下作为秋季开始,按这个标准,我国很少有地方会在立秋时马上进入真正的秋季。
  今年的立秋刚好在中伏和末伏内,各地多少还会热上一段时间。至于会热多久,要看气象因素及其变化。好在毕竟已经立秋,大暑节气期间的那种热会逐渐变成午热与早晚凉爽相伴的情形。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算是拉开了“诗意秋天”的序幕。古人对立秋情有独钟,不乏名篇佳作。“秋宜何处看,试问白云官。暗入蝉鸣树,微侵蝶绕兰。向风凉稍动,近日暑犹残……”唐代诗人司空曙的这首立秋诗尤为精彩,诗中所描绘的初秋景象蕴含着凉热交接与动静皆宜,清雅有趣。
  熬过炎炎夏日,人们更容易产生食欲。因此,立秋期间的许多民俗也多与饮食有关,如“贴秋膘”和“啃秋”。
  贴秋膘首选“以肉贴膘”,用吃肉的方法弥补夏日酷暑给身体带来的“损耗”。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焖肉、白切肉、粉蒸肉、狮子头……烹调技法不同,食材却都离不开肉;“啃秋”则是说在立秋日里吃西瓜,一个“啃”字,表达的是人们“啃下酷夏,迎接秋爽”的美好祈愿。
  “贴秋膘可以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补元气、强体力、储动能,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但要注意合理膳食和营养均衡,并需与适量运动相搭配。”王来华提醒说。
  时至立秋年过半,日月如梭转瞬间。立秋,标志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离去,也预示着金灿灿的收获季节就要到来了。愿每一个人过往的辛勤付出都能换来满满的新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09:44:04 | 查看全部
8月7日
8时09分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今天8时09分正式“立秋”,但是,秋却还在很远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提到:“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09:44:12 | 查看全部
立秋时节如何养生?
这份健康指南请收好
  8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节气。立秋过后天气逐渐转凉,但暑热未尽,昼夜温差大,公众应如何养生保健?怎样科学健康度过季节交替,特别是预防呼吸道疾病和过敏?中老年人如何加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6日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立秋时节要注意凉风影响,还要继续防暑祛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中医师龚燕冰在发布会上说,这个时期预防感冒要兼顾祛湿和驱寒。立秋之后的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口干、咽干等症状,可多吃百合、梨、银耳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若出现流鼻涕、咽痛等感冒症状,按揉列缺穴,可起到宣肺解表、温经通络作用。
  立秋仍处于“三伏天”的中伏,俗称“秋老虎”,人们容易出现四肢乏力等症状,对此,专家表示,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炎热,出现上述症状很可能是湿气困脾的表现。宜通过食养结合的方法进行调养,可以煮药膳粥,根据个人口味喜好,在粥里面适量加入莲子、山药、薏米、茯苓等。
  在夏秋交替时节,易引发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丽萍在发布会上建议,公众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积极接种流感、肺炎疫苗等,尤其是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儿童等重点人群,能有效减少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和重症发生风险。自觉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流涕、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尽量居家休息,视情况及时就医。
  针对季节交替预防过敏问题,专家特别提醒,对于已知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应尽量避免接触;保持室内清洁,特别是卧室、客厅等易积聚灰尘和过敏原的地方;秋季是海鲜等食物的丰收季节,但过敏体质者应谨慎食用;如果出现皮肤瘙痒、红肿、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过敏史和症状表现。
  秋季是心血管疾病多发季节,尤其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慌、四肢麻木等症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马长生在发布会上提醒,立秋之后,中老年人血压波动可能会更大。心血管病患者要更加重视心血管病的预防和危险因素控制,及时到医院复查,遵医嘱规律用药,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不吸烟、限制喝酒、不久坐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