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9|回复: 0

滥用“仅退款”伤了谁?

发表于 2024-8-7 14:30:2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滥用“仅退款”伤了谁?

“恶意退款的人很多,理由经常是不会吃、不好吃、吃不惯。”连日来,各大电商平台的“仅退款”条款引发诸多争议。据报道,有普通农产品商家每月要承担200多笔仅退款订单,货款损失已超总收入的10%。

“仅退款”作为附加服务,初衷是减少售后成本,以保障广大消费者权益。在个别平台发起之初,这一机制主要针对水果、海鲜等不方便退货的食品,以及那些“还不够运费”的低价商品。然而,随着“放心下单”成为各大平台争夺下沉市场的标配,“仅退款”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很多时候,只要买家主观上不满意,要么系统自动“极速退款”,要么平台客服机械介入,卖家往往无从申辩。个别人到处钻空子、薅羊毛,更有甚者公开出售“19.9元学仅退款”课程。

“消费者至上”当然是最朴素的市场法则,可一旦规则被滥用,最终受伤的就不会只有商家一方。随着相关纠纷数量攀升,社交平台上已出现一些“商家互助联盟”“商家互助会”等,更有人跨越上千公里上门找买家“讨个说法”。更普遍的情况是,商家或是担忧“血本无归”关店离场,或是将退货损失算进成本提高售价,还有的“破罐子破摔”以次充好……一旦买卖双方的互不信任加剧,普通消费者满意消费与正当维权的难度皆将大幅提高。无视漏洞、互相算计,最终毁的是平台声誉,伤的是整个线上消费生态。

作为连接买卖的桥梁,平台有责任维护双方权益的平衡。说起来,“仅退款”本身也是对冲“不退不换”等霸王条约的,令其更好发挥作用,就要避免简单粗暴地陷入另一个极端。减少对算法的惰性依赖,让纠纷判定边界更加清晰,正是平台需不断探索的方向。在相关案件上,一些法院也依法做出了支持商家的判决,不仅要求仅退款买家支付货款,还要承担商家为了讨回货款所付的差旅费、取证费等。各方合力,让滥用工具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人付出代价,也是对守规者的保护。(关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