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62|回复: 5

[话题探讨] [反方]“敬老金”陷入了“以钱代孝”的窠臼

发表于 2011-8-20 15:04: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反方】“敬老金”陷入了“以钱代孝”的窠臼
堂吉伟德(职员)

企业想通过某种形式来体现和打造固有的文化,这样做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做法如果背离常情,超越常理,就难免有作秀之嫌。即便目的并不恶意,但方式不对或者效果不佳,也会“好形办了坏事”——举动虽然新颖,但不能叫创新,只能叫怪异,就难以获得公众观感认同,并博取好声一片。

百善孝为先。发挥孝道来激活员工认同,并因此获得全家支持,当是某些企业实行“敬老金”的初衷。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感情投资选择了发力点。一方面,孝道必须是尽孝者本身的表达,旁人无以代劳,代劳之后就完全变味。这就是为什么,每到逢年过节,一些人不能亲自回家祭祖请“代祭”公司饱受质疑的原因。假若你是一个父母,每每来看你的不是自己的儿女,而是一处委托人或中间人,那份期待的心在此刻完全失望;另一方面,其漠视了孝的层级。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意思是,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从内心深处尊敬父母,使父母打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其次是为父母争光,不使父母蒙受耻辱;而仅仅让父母吃饱穿暖,那是最低的层次,也是最起码的要求。
  
社会发展当下,温饱问题早已经得到解决,特别是在“空巢化”的当下,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远远比给点金钱更有意义。当“常回家看看”成为奢侈的时候,用金钱代替孝顺,则完全背离了现实需求,即便这可以算作“孝”的一种形式,那么也极为低级,连几千年的古人尚且知道“其下能养”,到了当下仍“以钱替孝”还极度盛行,这恰恰是“金钱万能”的思潮下,孝道的整体沦丧。
   
事实上,老人们不需要钱,他们需要比钱更重要的心理安慰,比如一个电话,一次聚餐,甚至相互说说话。或许,这样的要求,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比钱重要,但对于孤独的老人来说,是任何金钱都换不来的。曾经有新闻报道说,有父母为了让孩子和孙子回家看看自己,不惜给自己的儿女和孙子发工资,用钱来满足一家团圆的心愿。这恰恰说明,老人需要的不是钱,而是比钱更重要的感情和关怀。

企业将员工的钱扣来开户给员工父母,这既不是公司的钱,又无法全部代表员工的心意,结果这笔钱就失去了基本的意义。对于不愿将钱给父母的员工来说,这也可能导致其心理的逆反。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因为有了统一的“敬老金”,其内心可能就少了一些亏欠,多了一份坦然,就不会去思考这样的方式究竟对不对,就不会再去践行更高层次的孝道。甚至有可能因出于对企业的感激,而拼命的工作,更加忽视了父母的情感需求,陪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的局面叫人情何以堪。

“敬老金”极易陷入“以钱代孝”的窠臼,这样的做法,还是不要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1 15:49:41 | 查看全部
唐老师写出了对敬老金的发放,将会形成“以钱代孝”的窠臼的担忧,写得好!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2 09:37:44 | 查看全部
唐老师:有个观点值得商榷,请教,企业给父母交发了敬老金,他们有钱了,难道不是好事吗,敬孝不全是钱的问题,但大部分还是钱的问题,:企业给敬老金,子女就减少去陪父母了也心安理得,我真不知道这个有关联吗,有点强扭了;设了敬老帐户,员工就不会行更高的孝道,也不会努力工作了,我不知道有这种员工和这种情况吗,显得很不尽人情,不符常理。既是是反方,论述也的以得起推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2 11:03:23 | 查看全部
     有道理,学习唐老师大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3 21:28:28 | 查看全部
写的精彩,唐老师基本每期和我观点一致,让我顿感“千里有缘一线牵”,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5 22:37:05 | 查看全部
敬老金咋成了洪水猛兽?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