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8-25 08:43:32
|
查看全部
原标题:专家、技术人员、普通职工……创新到底是谁的事?


创新,人人可为、处处可为
“我们申报的三个项目都审核通过了,这其中有两个是我们部门单独完成的,另一个是与生产部门协同完成的。根据评审组评审和财务部门核算,这三个项目每年可为公司创效10万多元,公司核定的奖金是7570元。”8月17日,中国能建葛洲坝钟祥水泥公司(以下简称钟祥公司)2024年上半年职工创新创效评审会结束后,设备技术部电气班班长胡小星,在电气室里向参与项目改造的电工班人员郭东玲、杨姗姗等人报喜。

胡小星(右)对抽屉式电柜进行革新改造。
钟祥公司创新创效工作长效化、制度化始于三年前。
2021年初,钟祥公司技术品质部生产配比分析组在质量总监方达的带领下,围绕市场俏销的管桩水泥开展技术攻关,成功突破技术瓶颈,之后又连续攻克蒸压加气块专用水泥、自流平水泥、缓凝水泥等多个创新项目。

方达(左)与技术人员检查物料情况。
为推动创新创效工作由自发性、零散性向制度化常态化转变,由点向面延伸,钟祥公司适时出台了职工创新创效管理办法,从管理机构、职责目标、项目定义、课题立项、评审程序与考核激励等方面进行规范。
公司提出了“有利于降低生产和采购成本、有利于改善安全环保、有利于提质增效、有利于提升效率、有利于改革发展”等八个“有利于”的创新思路。
“之前,我一直认为创新是专家的事,是技术人员的事。经过公司培训指导,我明白了创新创效不同于发明创造,是一件人人可为、处处可为的事。”成品工段曾小波负责的2#线主巷道熟料输送带卸料返回时,常粘有大量粉尘颗粒影响现场环境。
按照他的建议,在输送机头轮密封罩上方架设一台微型离心风机,将出风管引至返程皮带下方对准下料口,电源设置与皮带同步。运行时通过风力作用让皮带表层积灰随物料一起落入下料口,有效改善现场环境。
工段及时为他申报了创新成果。

曾小波现场巡检水泥磨机油站。
思路一开,灵感闪现。
各岗位职工立足岗位实际,聚焦工作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逐步汇聚起“人人参与创新、事事想到创新”的创新合力。
“在公司召开的第一次评审会上,就收到各单位创新创效成果申报项目28个,其中24个成果获奖,另有50个立项审核通过,列入年度创新项目。”负责创新创效成果资料收集整理的综合管理员邹琪翻开当时的记录,每一项都记得明明白白。
而为了避免成果申报中出现凑数现象,对职工申报的每个创新创效项目,均实行工段、车间和分管领导三级审核制度,每个项目必须满足经济性、导向性、可推广性和在公司的首创性要求,并附有完整的原始记录、影像资料、技术总结等资料。
严格的管理制度与审核程序,确保了每个创新创效项目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公司召开创新创效成果评审会。
经济激励与精神鼓励是推动创新创效工作的重要一环。
“我们在奖励设置上,采用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对于经济效益可计算项目,按照创效额的相应比例进行奖励。对不可估算的,如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项目,按其作用大小、难易程度、推广价值,确定相应的奖励标准。”负责创新创效奖金发放的统计核算员王小润说。
另外,对发明创造项目公司负责科技成果申报,共享创新成果。对在创新创效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的部门和个人,授予创新先进部门、先进个人称号。
邓银超是供料工段职工,他在巡检时发现混合材有色金属灰渣及硅砂等辅料,在进料筛上流动性较差,还时常堵料影响生产。
工段按他提出的“在进筛条下安装一台微型振打电机”建议后,效率大大提升。
按照微创新奖励标准,邓银超获得300元奖励。

邓银超对生料下料斗外部振打部位进行维修。
制造工段职工苏闽等人主动对标煤磨系统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技术攻关,通过在调整磨辊尺寸,降低磨辊磨盘切面直径比、调整煤磨风环通风量、合理降低煤磨循环负荷率等措施上反复试验,成功地将电耗降低了16.5%,年节省电费近80万元。
按照技术创新可计算标准,苏闽等人获得2万多元奖励。

苏闽从控制系统察看煤磨改造后运行情况。
技术品质部年度内创新创效成果显著,被授予2023年度创新创效先进单位称号。
几年来,从员工自发零散创新到公司组织创新;从本岗位创新到跨部门跨职能创新;从员工分散创新到部门(岗位)协同创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钟祥公司通过创新创效实践活动,培养炼就了一批技能型人才,推动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2021年以来,公司共审核通过创新创效成果180多项,创效3000多万元,为职工发放奖励30多万元。(张传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