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8|回复: 26

2024年8月27日新闻综合

发表于 2024-8-27 14:34:5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成达万高铁华蓥山隧道进度突破8000米

通讯员 蒋攀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徐新星

近日,中铁二局承建成达万高铁华蓥山隧道工区机械穿梭,人员涌动,伴随着一声炮响,成达万高铁华蓥山隧道已开挖至开挖完成8000米,标志着这一重大工程项目的施工节点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距隧道贯通再迈进一步。

华蓥山隧道是成达万高铁的关键控制性工程,是全线的重中之重,预计2025年1月贯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精心组织,运用“仰拱混凝土滑模施工”等多种新工艺工法,给隧道施工植入“AI芯片”,生产质效得到大幅提升。

成达万高铁是全国铁路网高速铁路客运“八纵八横”中“沿江通道”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形成成都直达中原和京津冀地区的便捷客运通道,极大便利沿线民众出行,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4:35:10 | 查看全部
原标题:长江边,这个建设工地平稳度过今年武汉主汛期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实习生 汪颀伟 通讯员 袁烜

近日,长江汉口站水位退出设防水位,标志着从今年6月一直持续到8月的主汛期结束。自今年入汛并于六月迎来主汛期以来,中铁大桥局汉南长江大桥项目部启动防汛应急工作机制,多措并举开展防汛应对工作。

当汛期来临时,项目部第一时间成立了以项目领导班子成员为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巡查值班表,项目领导带队每天轮流到现场巡查,了解防汛一线实际情况,查找安全隐患,确保防汛措施落实到位。与此同时,项目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在大堤上设值班房,确保日夜有人员值守。所有成员手机保持全天畅通;对施工现场进行全封闭管理并设置禁止入内安全警示牌,现场测量人员密切关注水位情况,每天上报水位信息,如遇有突发汛情,及时发布预警。为超前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项目部提前采购砂袋、抽水设备、照明设施、雨衣雨鞋、急救箱及常规药品等防汛物资。

此前,武汉市汉南区受强降雨影响,长江水位暴涨至警戒值,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小组工作专班冒雨抢救水马围挡,装车运输至预定安全位置同时在项目部装砂筑起防水挡墙,本次防汛抢险行动中,项目组织有序,为项目部挽回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项目部积极与经开区(汉南)防汛指挥部、汉南桥项目公司及邓南街、金口海事处、邓家口执法大队等地方机构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密切配合应对汛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4:35:32 | 查看全部
[align=justify]
原标题:创建世界领先的深水高压钻完井技术体系(引题)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钻完井作业顺利完成(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冬梅
8月26日,中国海油对外宣布,在海南岛东南海域,我国海上压力最高的天然气开发井“深海一号”二期项目A12井(LS25-1-A12井)放喷作业取得圆满成功,测试产量超过预期,这也标志着我国首个深水高压天然气开发项目“深海一号”二期的所有海上钻完井作业全部完成,验证了深水高压钻完井全新技术体系的先进性和可靠性,表明我国在深水高压钻完井技术领域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深海一号”一期项目于2021年6月成功投产,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已经投运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气田。在其70公里外的陵水25-1深水区块,该气田的二期工程在最大水深近千米的海域加速建设,采用“水下生产系统+浅水导管架处理平台+深水半潜式平台远程操控系统”的全新模式,开发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500亿立方米的又一个深水天然气宝藏。
“钻完井作业就是要安全高效地建立起深海地层的油气运输通道,这也是深水高压气田开发的最大难点。”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工程技术作业中心总经理陈浩东介绍,“深海一号”二期分南、北、东3个井区密集部署了12口水下气井,比一期项目更多,且平均井深超过5000米,地层压力达到69兆帕,相当于家用高压锅工作压力的1000倍;地层最高温度达到140℃,各项作业参数均显著增加,项目钻井总井深更是超过60000米,接近7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工程作业整体难度在国内深水项目中首屈一指。
“深海一号”二期的开发井作业同时挑战“深水、深层、高温、高压”四大行业难题,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中国海油在项目设计阶段便汇集国内顶尖技术力量组建联合攻关团队,针对深水高压井复杂情况展开系统性研究,探索建立包含深水高压井安全控制技术、集中式井口规模化作业技术、深水深层钻井提效技术、深水长效生产保障技术等4项关键技术在内的深水高压井钻完井核心技术体系。
在充分运用“深海一号”一期工程成熟作业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海油作业团队以新的技术体系为指引,开展了大规模深水批钻等多项以前从未有过的作业尝试,并最终取得成功,实现了深水高压钻完井作业风险管控、质量保障和效率提升的协调统一。“深海一号”二期项目自2022年年底实施以来,多次刷新世界深水钻完井作业单项纪录,作业整体提效超30%,工程质量合格率100%,油气藏钻遇率大大好于预期。
在圆满达成作业目标的同时,“深海一号”二期的钻完井作业实践还孕育出一批技术创新成果,包括15项作业模式创新、17项关键技术创新、19项工具设备创新,推动有“液体黄金”之称的高密度无固相完井液等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为后续宝岛21-1等深水油气田的开发奠定更为坚实的技术基础,对在海洋油气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在“深海一号”二期全面投产后,“深海一号”整体的天然气年产量将从30亿立方米提升到45亿立方米,为华南沿海地区天然气保供和推动国家能源结构转型贡献更大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4:35:49 | 查看全部
原标题:云南临沧职业项目(一期)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通讯员 于广佳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甘皙
8月18日,由中铁九局四公司承建的临沧职业学院项目(一期)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临沧职业学院项目是云南省“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云南省2023年度省级重大项目和“重中之重”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占地577.2亩,总建筑面积195118.76平方米,共实施建设16栋建筑单体。
项目积极推进“智慧化工地”建设,成了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个引入了“智慧化工地”管理系统、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的工程项目,持续推动工程管理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最终通过“智慧化工地”建设的不断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4:36:05 | 查看全部
原标题:云南临沧职业项目(一期)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通讯员 于广佳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甘皙

8月18日,由中铁九局四公司承建的临沧职业学院项目(一期)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临沧职业学院项目是云南省“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云南省2023年度省级重大项目和“重中之重”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占地577.2亩,总建筑面积195118.76平方米,共实施建设16栋建筑单体。

项目积极推进“智慧化工地”建设,成了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个引入了“智慧化工地”管理系统、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的工程项目,持续推动工程管理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最终通过“智慧化工地”建设的不断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4:36:18 | 查看全部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原标题:70%以上的员工是少数民族,这家螺蛳粉生产企业如何实现“以粉为媒”?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郜亚章 赵琛


“公司目前在职员工中少数民族占比达到70%以上,我们不断吸纳少数民族,让大家实现团结致富。”广西螺霸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以下简称螺霸王)姚汉霖告诉记者。

8月25日,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之“八桂大地展新颜”集体采访活动来到螺霸王。

韦丽娜是柳州本地的壮族人,来到螺霸王工作已经有三年时间。“之前我在一家公司做文员,工资低待遇差。2021年我来到这里,人性化的管理、优良的待遇吸引了我。我家离公司骑电动车只需要20分钟,让我有更充裕的时间兼顾家庭,收入高了,家庭更幸福了。”韦丽娜说。

据了解,螺霸王“以粉为媒”,不仅带动当地各民族致富,还搭建民族团结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螺霸王挖掘“螺蛳粉文化”,从柳州螺蛳粉的“基因”里,挖掘出侗族、苗族的“酸食”文化、壮族等民族的“稻作”文化,以及“柳江人”的“食螺”文化等,并专门打造1200㎡螺霸王文化展览馆,通过“非遗+研学+旅游”的模式,让各族群众零距离了解柳州螺蛳粉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多方面感受柳州螺蛳粉的独特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4:36:31 | 查看全部
原标题:

鄂城钢铁炼铁厂炼焦车间西区生产班:班组“小”指标,撬动降本增效“大”杠杆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实习生 汪颀伟 通讯员 晏芳

今年以来,鄂城钢铁炼铁厂炼焦车间西区生产班以班组指标为抓手,对照标杆,从细小环节着手,精心操作维护,通过提升班组“小”指标,撬动降本增效“大”杠杆。

制定班组指标,“不给生产拖后腿”

“市场竞争很激烈,降低成本是关键,我们一定要团结一心,搞好班组指标,不能给生产拖后腿啊。”班长吴辉胜在班组会议上对全体班员说。

有了班长的号召令,大家纷纷响应。西区生产班对标韶钢和武钢的指标,找出目前存在的差距。明确指标之后,生产班将指标细化分解到班组每个人,利用每日班前会了解指标完成情况。通过每日分析、时时跟进,班组形成了努力赶超的氛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6月,西区生产班的推焦执行系数K2指标达到≥0.98%,在中南班组关键指标竞赛Ⅰ类指标中,基地排名最优。

打造“闭环+循环”,助力生产“零”误差

西区生产班在班组内积极开展全员设备隐患排查整改活动,通过“闭环+循环”提升模式,实现设备隐患排查有效管控,减少因设备故障影响推焦执行系数指标K2。

为了进一步优化完善焦炉生产操作步骤,严格按照标准作业卡来操作,西区生产班组织全员参与标准作业卡的制定。生产班成员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学习,了解标准生产操作步骤,提升操作能力,保障每次操作平稳“零”误差,助力焦炉生产平稳顺行。

开展现场改善,确保稳产又环保

西区生产班发动全员开展生产现场的双基改善,通过配煤水分和细度制定合理的装煤吨位,每班对煤车煤斗进行清理,防止煤斗挂煤绞龙空转,既减少了装煤时间,又稳定了装煤量,单炉装煤量达到32.8吨。

“现场改善无大小,做,总比不做好。只要能有助生产指标提升,咱们再累,也值得。”看到每次的现场改善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家的喜悦溢于言表。

同时,班组还通过优化装平煤操作,杜绝了小炉门和炉盖冒烟等问题。在炉门维修业务回归后,生产班成员主动利用业余时间,每月修复炉门30多个,解决了装平煤过程冒烟的痛难点,有效保证了焦炉区域环保指标的达标,为高炉稳产顺产打下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4:36:52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全国68名工程试验高手齐聚武汉竞技比拼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实习生 汪颀伟 通讯员 钱昱 雷网
8月20日,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第六届职业技能竞赛试验项目决赛在武汉开幕,来自中国中铁所属17家单位的68名工程试验高手将开展为期3天的竞技比拼。比赛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主办,中铁国资承办,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协办。

工程试验员是建筑行业的核心工种之一,在提高工程质量、保证施工安全、降低建设成本、节约工程造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比赛选手们将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展开角逐,其中实际操作比赛分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测试试验、水泥剂量的测定(EDTA法)、粉煤灰需水量比试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钢筋间距测定(电磁感应法)4个项目。

据悉,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包括11项一类职业技能大赛和73项二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第六届职业技能竞赛属于二类职业竞赛,包含试验项目和电工项目,旨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培养更多的工程试验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持续推动高水平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4:37:05 | 查看全部
原标题:

湖北鄂州:创成58家省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3年创效5亿多元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实习生 汪颀伟 通讯员 曹彦 刘学文 熊钊

“技术改造促进节能降本增效、创新改造应急通信车、保障花湖国际机场建设……”近日,在中国电信鄂州分公司谢剑平劳模创新工作室,谢剑平介绍近年来工作室创新成果。

据悉,目前,湖北省鄂州市获得湖北省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的有11家,获得市级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的有47家。

近年来,鄂州市总工会大力开展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培育工作及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在建设“创新鄂州”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广大职工搭建施展才华、岗位成才的平台。

3年来,鄂州市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技术攻关、技术革新以及覆盖领域、实施方法、成果水平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年均注册职工自主创新小组700多个,年均完成重点课题近60个,3年累计创效5亿多元。

此外,鄂州市总工会建立三大机制,推动职工创新工作室规范化建设。建立补助机制,每年安排专门预算对企业开展创新工作室活动予以补助;建立成果发表、推广机制,对有创新、推广价值的活动成果第一领衔人进行激励;建立成果交流协作机制,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鼓励取得成果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持续扩大创新工作室的社会影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4:37:30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工作室里传技艺

8月23日,在中国电信金华分公司劳模工作室内,浙江省劳动模范、首席技术官王志刚和青年员工交流,传授技艺。
近年来,中国电信金华分公司实施“行业深耕—培训培养—实战带教—输出推广”的运作机制,以“创学研”形式,采取多层级、梯队式导师传带、师徒带教模式,培养实用人才。目前,该公司已培养劳模先锋等高技能人才10余人,拥有一批技术精湛的数字化实战专家人才。工人日报-中工网通讯员 胡肖飞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