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15分钟课间”开了个好头
连日来,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据悉,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进行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无独有偶,山东青岛、天津,也出台了延长中小学生课间时长的相关措施。
当下,“小胖墩”“豆芽菜”“脆皮族”等,已经成为个别中小学生的代名词。为什么会有这些奇怪的代名词?因为这些年在“分数至上”的倒逼中,孩子们为了考取所谓“更好的学校”,不得不牺牲锻炼身体的时间、如厕的时间等,投身到你争我抢的“卷”中。睡眠不足、缺乏锻炼、做作业时间过长,几乎成了小学生的家常便饭。孩子的正常成长节奏被打乱了,成绩提高了,身体素质却下降了。
北京市的课间活动时间虽然只增加了5分钟,但按一天6节课计,每天的总课外活动时间增加了30分钟。孩子们应该再也不用担心课间时间短而不敢走出教室了。当孩子们真正“动”起来,相信他们的身心状况定能得到提升。
当然,改善孩子们体质变弱的现状,光停留在口头上是不行的,更要敢于推出行之有效的举措。这中间,会有“分数既得利益者”抢占孩子的课余时间,会有“高分倡导者”反对这种“松懈”等,但越是如此,越应该将“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尊重孩子的天性需要。这种大无畏的改革勇气,值得嘉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提出了6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结合当下的教育现状,我们最该解放的,或许不是孩子,而是成人和教育管理者的观念。
对照陶行知的6个“解放”,我们不妨对自我进行一次彻头彻尾的“解放”——
解放成人的思维。不要一味地将孩子局限在功利化的怪圈中,用一成不变的节奏束缚孩子,而要多一点拓展性的发展,激活孩子的多元思维,允许孩子“动起来”。
解放成人的空间。不要过多考虑当下的分数需要,而要多考虑一点未来社会的需要,给孩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解放成人的眼睛。不要光盯着学校需要、找工作需要,而要更多地将视线投向孩子本身,捕捉他们的心灵渴求。
“15分钟课间”是一次大胆的“解放”。为了让孩子得到更为健壮、多元的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学校,不妨多学学北京市的做法及其背后的底层逻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推动孩子得到创造性发展,造就更多未来才俊。(耿银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