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张庆和(北京)
诗是什么?
是照进生命的一道光,是滋润心灵的一溪清泉。如果小学生拥有了写诗的情怀,就等于在自己心里埋下了一粒诗的种子,一粒文学的种子,一粒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种子。这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很可能就会形成某种蝴蝶效应,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未来。一个从小就热爱诗歌而且写诗的人,长大后他一定也是个优秀的人。
何为儿童诗?
儿童诗就是能够被低年级和热爱诗歌的孩子们认领并接受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特点是易学、易懂、易理解,并以浅语写作为主。古诗“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都可视为儿童诗。
目前创作儿童诗的群体有两类人。一是儿童自己写,二是大人写给孩子的。但好诗并不多见,还不能满足儿童们的审美需求。儿童诗的这些不足、甚至空白处,正期待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去填补。很希望你就是填补空白的“那一个”。
当然,儿童诗还可视为是诗歌总体的其中一类。对儿童诗的创作就其诗的意境而言,不应与成年诗截然分开。因为,儿童诗也要讲究诗的构思,诗的立意、诗的语言、诗的抒情性。所以,说儿童诗是诗歌母体上派生出的一枝,倒也适合。
还有,虽然我们现在年龄还小,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大家总是要长大成人的,要面对人生,面对性格的变化,面对人的命运的挑战,等等,到了那个时候,如果我们对诗的思维、理解,还固化在童年时期,就会感觉到不能抒发彼时彼刻的情怀。所以,立志在诗歌创作有所作为的孩子,必然会为自己未来的诗歌创作有所准备,从童年、少年起准备会更好。古往今来的许多名人大家,都是从小就开始了实现个人理想的相关准备。所以,在这里,我还要把我的诗歌观(对诗的理解)说一下,以便我们能够在相近或相似的思维通道上探讨诗歌的欣赏与写作。
主要解读四句话(简述《关于诗的辩白》产生背景):诗,是悬挂在人类脸颊的一颗泪珠;诗,是建筑在心灵深处的一间小屋;诗,是摇曳枝头的一束斑斓;诗,是难以排解的那份孤独。
四句话各有一个关键词(也蕴含了我对诗歌的理解)
泪珠——主述诗的抒情性(感情是人的本能,天生就有,无法超越。眼泪就是积聚在心中的块垒在眼睛里找到了出路,才跑出来的。有感激的泪,幸福的泪,悲伤的泪,疼痛的泪……)。抒情诗如此,叙事诗也是(诗分两大类,也应包括了儿童诗)。自古就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之诗训。或许有同学会问,这“大类”二字该做何讲?答,可归为诗歌的格调、眼界,或格局、境界。
暖屋——主述,能与人为善的,能给人温暖的,能使人向真、向善、向上的诗歌。
斑斓——主述诗应该是美的,生动的美,鲜活的美,意境的美,构思的美,语言的美。这种美,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其他文体的写作中去。
孤独——这两个字,不但蕴含了诗人要耐得住寂寞,要经得起时光的磨砺,更有对诗的那种独有的感受,独到的见解,独到的构思,独属的语言。柳宗元的《江雪》就是非常独特的一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就是柳宗元在被贬谪荒蛮之地后,有感而发的一首千古绝唱。所以说,人生的旅途上,一个人,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甚至挫折,作为诗人,如果应了这种天选,说不定就会写出好诗。当然,人生是一个过程,我们要珍惜,不必无愁强说愁,无忧自寻忧,一切顺其自然就好。特别是我们尚在童年的孩子们。
庆幸你们在诗的年龄遇上诗的时代,相信自己会写出属于自己的童诗、好诗。
写诗有技巧吗?回答:无。但有“四多”可供参考: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
为便于理解童诗的写作和理解,我把这一部分又归纳成了“五个点”,送给大家。
但大家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文无定格,诗无常态。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写童诗也是,没有固定模式。
一是:学会妙用巧使通感艺术在诗写过程中的作用。
通感艺术表现手法分别来自人体的五个器官。眼睛主视觉,耳朵主听觉,鼻子主嗅觉,舌头主味觉,皮肤主触觉。如果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得好,那诗就丰满,就有劲儿有味儿有趣儿。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诗就蕴含了视觉、听觉两种意象,黄(颜色),鸣(声音)。
二是:掌握两把钥匙,通畅诗的大门。
人们常说,最好的教育不是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这里讲两把:
第一把钥匙,感悟力,可视为登临诗的殿堂的台阶。如把“悟”字破解,其意就是说要用心,要反反复复地思索才成。(感悟,觉悟,醒悟,领悟,顿悟,……)社会上琴棋书画有很多课外班,但不曾听说有儿童诗歌班的。诗是教不出来的,因为它是一个人的心灵对大千世界风霜雨雪的某种感应,是燃烧的思想之火对生活的矿石冶炼之后的结晶。
第二把钥匙就是想象力。它是让诗歌飞翔的翅膀。没有想象力的诗是干枯的,僵死的。
三是:明白学习童诗创作的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借鉴阶段,创作阶段。模仿与借鉴不是原文照搬,否则就被视为抄袭。
四是:四心联动,去大自然里,去社会生活中,发现诗情,孕育灵感。
一曰诗心。用诗的眼光去观察,诗的耳朵去倾听,诗的思维去酿造,诗的语言去提炼。如果进入这种境界,就会看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眼前的事物、景物往往会变形,会移位,会穿越,一不留神就会弄出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曰爱心。不但要有爱诗的心,更要有一颗热爱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热爱五千年灿烂文化,热爱大自然,爱祖国、爱人民、爱同学、爱朋友,热爱生活的心。具备了这样一种情怀的诗人,写出的诗格局就大,境界就高,就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三曰童心:童心可爱,童心可贵,童心清澈透明见底,写出的诗必是纯净无尘。
四曰用心:用心写作,真诚地对待每一首,每一句,每一个字。写诗最忌拖泥带水。好诗往往是改出来的。古人“僧敲”“岸绿”的改诗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五是:五点建议:
合适的年龄遇上了合适的时代,不写点诗出来,就亏大了。
A.有人说诗是有模有样能看得见的一种特殊物体。我也认为有一定道理,为此我曾撰写过《好诗三“道”》一文(《人民日报》2000.1.4)。里边就谈了“气道”“味道”和“门道”。其中“气道”就是说诗是可触可摸的,但要用心去摸,以心灵去感应。
“味道”主要是说新诗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含蓄,耐读。灵活运用诗的通感艺术表现手法,诗会写得更美更好。做人贵直,作诗贵曲。并未过时。
至于“门道”并非说写诗有什么技巧,而是说功夫在诗外,要去大千世界去发现诗情,多写多练,会熟能生巧。
B.注重平时的积累。知识的积累(读书),生活的积累(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发现诗美,孕育诗情),语言的积累,感受的积累(灵感来敲门时,不要拒绝,写不出就记下来,以备他时之用)。
理清读书与写诗,写诗与发表的关系。即:读与写(练笔),应以读为主,也可边读边练笔。练笔与发表,应以练笔为主,因为大家年龄还小,正是读书的好年龄,错过了可惜。读书,如果有条件,面可广一些,除学好课内书外,有空可读些喜欢的诗集,不单单读诗,还可读点小说、散文、历史、哲学等书籍,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文库。铺厚底子,打牢基础,为以后的创作储存能量,做好准备。也因为,姊妹文学之间没有壁垒,是互通的,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C.诗如蜜,靠酿造,急功近利不可取。诗若酒,要经得起品,经得起品的诗才是好诗。
这与积累有关,大家今天课内、课外学的都是在积累。在我的写作经历中,曾经受益匪浅。有不少诗文就是因为童年经历过,几十年后因而得诗、成文。如童谣《娃娃·西瓜》:
大山像个娃娃/落日像个西瓜/娃娃捧着西瓜/啃呀,啃呀/西瓜啃成弯月牙/欢欢喜喜过家家。(诗获“2018全国第8届80首优秀童谣推荐”优秀奖。此奖由中宣部、全国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中央七部委联合主办)。
儿童诗《火烧云》的生成,也是对童年遗憾往事的一次补偿。
“落日把树梢轻轻一蹭/蹭出一片火星/火星飞溅/过路的云彩被点燃了/直烧得半个天红//落日不见了/云彩们不肯离去/就化作点点星光/装饰夜空/有的还成为种子/深深植入大地/生根,发芽/慢慢长大/长成了黎明。”
该诗曾入选上海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作家文摘》等十几种书报刊。也曾被一些学校作为课文《火烧云》的延伸阅读使用。
D.承受或自觉接受人生经历的各种“遇见”,无论顺境,还是逆境。
历史地看,许多流传千古的好诗好词,正是由于作者经历、承受了某种历练后,才从心灵深处迸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岳飞气冲霄汉的《满江红》,柳宗元孤苦中生成的《江雪》,陆游倾诉衷肠的《钗头凤》,“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以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无不是他们疼痛的心灵挣扎之中的破茧而出!
E.无论读诗还是写诗,应注重的是意境,而不是意思。
曾经有诗人把诗的立意(谓之诗魂),诗的构思(谓之骨架),诗的语言(谓之肌肤),视为诗的基本要素,如果觉得有趣,也不妨拿来试试。
以上诸点,有自己的写诗经历和体会,也有诗友们平时聊诗的见解。仅供大家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参考。
“童年是花朵,绚丽多彩。童年是航船,乘风破浪。让童年在诗里飞翔,让心灵在歌里织网。留住诗的童年,播撒明天的希望。让生活斑斓多彩,让人生熠熠闪光。生活有诗相伴,人生会更加辉煌。”祝愿大家在诗歌的道路上行走得快乐,行走得健康,一直走向那座艺术的殿堂,去接受鲜花和掌声。
(本文根据讲座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