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相亲 是一种必须的态度
如果不是熟悉小朵的朋友,根本想不到她去相过好几次亲,多半还会诧异地说:“大美女哎,还用相亲?”“记得看彭浩翔的一个感情专栏,曾经有一位女粉丝给他写信,从行文可以看出,这姑娘品位不错,而且富有自嘲精神,生活里应该挺可爱的吧。她的问题是:大龄不婚,难道是种罪么?身边的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提及,好像你走在一条罪恶的道路上,然后他们看着你只能这样走下去,极其痛心扼腕却没有办法拉你回来。她说自己的问题其实不是在压力这里,最大问题在于,年纪那么大却还是浪漫得要死——我当时就产生点共鸣,我觉得又不是我不想结婚,我是找不到合适的人结婚而已。我本身对结婚这件事还是挺积极的,但是相亲,我不是太倾向,可是,后来发现相亲是一种必须的态度,而不仅是途径,你必须拿出这种态度来,给你的父母看,给你身边的人看。用我妈的话来说就是:看起来还是想找对象的。”小朵这样解释她为什么会去相亲。通过朋友聚会也能认识一些异性,但是往往年纪都比她小,“有时候感觉还不错,人家也挺热情的,但是一听人家86年、88年的,我会有心理阴影,都担心说出自己的年龄吓他们一跳。相亲在年龄这类问题上就不会出现什么乌龙状况,有它靠谱的优点。”
第一次相亲,是小朵的妈妈要求她去的。“有一阵子,我妈总是唉声叹气,每天就跟我说出去碰到我哪个同学的妈妈了,或者自己以前的同事了,人家孩子都结婚了, 有的都带着外孙孙子出来买菜了。扬言自己不想出去了,每天呆家里得了,省的受刺激。甚至还说后悔让我上大学,还不如高中毕业在老家找份工作早早结婚生子。”刚开始,小朵听妈妈这样说,还挺生气的,觉得母亲不理解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转念想想,小镇上的氛围就是如此,怪不得老妈。于是,当妈妈给她介绍一个同样也在杭州工作的博士老乡,让她去相亲的时候,她就答应了。“人家确实很优秀,但是一见面就知道不是自己的菜。我承认自己非常‘外貌协会’。”礼貌而颇有距离感地吃完了那顿饭,出门的时候,博士要求再去附近走走,她拒绝了。“我事后想来,那种决绝的姿态挺不好的,但是当时真的忍不住,我觉得我是在应酬,都应酬一晚上了,想早点放松下来,早一刻都好。”
再后来也有朋友边搞聚会边给她安排相亲的,多半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小朵总结原因是因为:第一,太“外貌协会”,对人家的相貌身高都要求不低,还要求人家气质好会穿衣服;第二,就是对所谓的聊天能不能相投很看重。“见到的男士大部分都挺真诚的,只有一位,我觉得很搞笑。”见面之前,中间人就介绍说他在IT公司做管理工作,有房有车。但是,见面的时候,这位老兄一个劲地暗示自己其实没有钱,收入低,房子都不一定买得起。“我就觉得何必呢?物质条件只不过是一个基础,不必太强调,也无需这样掩饰。你能够明白他的用意,他也许不喜欢很看重物质条件的女人,希望以此找到单纯的感情,但是这样的小聪明,其实挺不尊重人的。据说,相亲遇上这样的人还挺多的,实际上,这种人都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三年前,小朵还跟一位年轻富翁相过亲。小朵大学老师的表姐是个中医,这位富翁就是她的病人,34岁,很想找一位条件相当的女孩结婚,要求就是气质相貌好,性格大方,大学毕业,有稳定体面的工作。人家就想到了小朵。“这次去相亲,好奇大于实际意义吧。我老师跟我说,人家是某地首富,比丁磊还有钱,我就想我生活里还没认识过这样的人,见一下也好。我还带了一位朋友跟老师和医生一同去的。我朋友打趣说我带她去见首富哥。”结果,这个在北山路上某会所里的相亲晚宴基本上成了这位“首富哥”关于“我的奋斗”的答记者会。“他人蛮精干,有点黑,头挺小的,身材比例不错,一脸精明相。口头语是:我们又不要跟比尔盖茨比,生活稍微放松点好了。另一句是:我就是书读得少。他讲了很多关于自己奋斗的故事,我对故事的兴趣比对他大多了。”结果,这位首富哥对小朵的印象还不错,之后还短信约过两三次,“正好我确实忙就说忙,没见,而且我感觉大家不是一路人,没有火花。他也许觉得我故意推脱吧,就没有再约见过。倒是有次在报纸上看到关于他的一个新闻,他拍下5个8的车牌,一辆迈巴赫。吃饭的那天他正好说起刚刚买了新车,要去拍8字号牌。”
“我知道,自己纠结点在哪里,但是没有办法改。相亲,也许还会去吧,我说了,那是一种必须的态度。”小朵最后这样说。
相着相着就淡然了
“我已经评上了副高级职称,硕士毕业,平时练瑜伽,反正大家就会觉得这人很小资,很清高孤傲,阻挡了缘分的到来。”于一凡这样总结自己“被剩下”的原因。也许是相亲的时间太长了,这一两年她反而相得少了,“有朋友介绍,也还去相亲的。”但她的懈怠也让身边的人不再热络,而一度让她想要讲述的相亲经历也变得淡然无味。
大学毕业时,于一凡结束了一段必将分处两地的大学恋情,双方各自回到家乡工作。她一边忙于工作,一边抚慰失恋的心灵,前面两三年很快就过去了,家里人也没在意。后来于一凡又有过一段开心的情感经历,择偶标准基本定型,寻找不到一模一样的,就很难心动了。等到父母真着急时,他们一度主动出击,发动同事、亲友为女儿找对象,“我父母到公园相亲会上也替我相过亲。”于一凡说,她相过公务员、银行职员、中学老师、电力系统员工等各种“职业理想”的相亲对象,但结果大同小异:不是她相不中人家,就是人家相不中她。
相亲经历虽多,但大多相忘于平淡如水。于一凡试举了两例印象深的。一次是经中间人热情介绍,那个男的打来电话约她见面,见了面,没说两句,他也没有问她任何家庭情况,但于一凡看他情况还行,最后忍不住就问还见不见,他说了一句,当普通朋友还可以再见,如果是那方面朋友就可以不见了。“当时我很生气,一下子就炸了,不再顾及淑女风范。因为我觉得这也太不尊重人了,哪怕敷衍一下也给人留个台阶呀,反正彼此都那么直白,最后就是把自己心情搞糟,哈哈。我当时想抬腿就走,但还是控制住了。”
于一凡还碰到过一个自己的粉丝前来相亲。她在电视台工作,工作面向公众,“那个人当时从网上把我查得底掉,见面还跟我说你比较爱穿牛仔裤吧,我都傻了,心灵恐惧到不想再见他了。即便后来他总是早晚发来短信问候,我都不回。”
于一凡也批评自己比较迷信,“有一个大哥还是挺好的,当时别人介绍时没说属相,我就去了,聊得都挺不错的,一打听是属狗的,我认为属相和我不合,就不再见了。”
“更多的男人是自卑,很自卑,我觉得还可以再见的,他们都觉得配不上我,认为还是不见了的好。有些男的总想自己做个小买卖,我不想评价。有些人认为自己没有房,没有车,根本配不上我。”于一凡言辞愤然,这些年相亲下来,她也总结自己:第一,自己还是不适合相亲,最好能自然过渡;第二,的确不能在基本条件上委屈自己,比如长相、物质条件、社会地位等。
晃荡到35岁上下时,于一凡的心情已经有些淡然。去年她打定主意为自己买了一套房,因工作表现突出还升了职。下半年,她要热衷于新房子装修,每个周末都开车去转家居市场,又没时间相亲了。“一言以蔽之,我就是太不能委屈自己,不想将就。自己有劳动能力,又能照顾自己,所以,遇不到中意的,不想把自己草草嫁出去。”最后她安慰自己说,边走边看吧,说不定哪天那个人就出现了。
电视相亲皆大欢喜
电视相亲节目起源于前年,火爆于去年,一度成为占据各大卫视黄金档的收视明星和观众热议的话题。到了今年,一波大潮退去,那些自始至终坚持下来的节目,仍然受到观众喜爱,比如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的《相亲才会赢》。因为与在演播厅里的更侧重作秀意义的相亲娱乐节目不同,这档浙江首档以纯记录形式拍摄的相亲节目在老百姓心目中更像是一个具有公信力又不收费的“婚介所”,“真实”与“服务”一直是他们强调的。这是一部部平凡人的恋爱电影,也是电视机前观众的集体娱乐。
浙江广电大院里的一幢小楼,一扇贴着《相亲才会赢》海报的小门,一个不大的办公室,就是这个做了无数次红娘的节目的诞生地。很多节目里熟悉的场景就发生在这间小小办公室里,墙上贴着十几位青春靓丽的“相亲特派员”的照片,就是这些“小红娘”,节目开播两年来创造了这样的数字:会员库10万多人,成功牵线的单身男女1000多对,在这里相识并开花结果的“相亲宝宝”有十几个。同时也捧红了很多“相亲红人”,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生煎男”和“丁桥男”,也是由这档节目家喻户晓的。
接受我们采访的是“相亲特派员”也是这档节目的编导小马,首先就是很好奇她们如何在当初敢于开出这样一档节目,让普通人在电视上秀自己,还是以相亲的形式——虽然国外已有类似节目,但在国内,尤其是对人们性格普遍比较含蓄的杭州来说,开播这样的节目无疑是个很大的冒险,吸引眼球程度是够了,可是会有人勇敢参加么?
小马回忆,在两年半以前,她也是个刚毕业没多久进台里工作的小女生,在第一期节目的时候,她们经历了漫长而周密的筹备,现在的主持人也是制片人卫芬领着她们这一队很年轻的编导,大家的心里都有点没底。记得第一期节目主人公是中年妇女马姐,当天节目一播出,她们就紧张地观望着收视率,结果次日发现是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得惊人的数字,大家不由得欢呼雀跃。好的开头意味着成功的一半,看的观众越多,报名者就越来越多,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到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的人通过网络、电话、短信和现场报名想参加节目,想上《相亲才会赢》得有耐心地排上一阵子才能有机会。每天和相亲者及他们的家人打交道,小马总结大家愿意来参加这档节目,一是因为电视台有公信力的保证,二是因为不收费,这些都比那些动不动就被曝光的婚介机构要感觉靠谱,看来大家还真把这里当成了一个公益的“婚介所”。对于上电视,更多人的态度是不那么介意,都大大方方来相亲,并且受到身边亲朋好友的鼓励,一生的首次电视处女秀就在这档节目里完成了。
当了两年半的红娘,《相亲才会赢》的触角延伸到线下,做了几场相亲大会,场场火爆。今年三月初,《相亲才会赢》又通过问卷调查、街头随机调查和对会员库进行数据统计制作了2010年度相亲报告,对时下相亲现状做了一个小总结,或许会给大家一点启示。
有相亲需求的男女比例大致是43∶57。现在优秀的单身女孩很多,她们经济独立、拥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但是能够与其相匹配的男生比较少。小马说,做了这么多期节目,她发现一个优秀的男孩其实挺容易找到条件相当的女生,但是优秀的女生起找男友来就比较难了,所以有时候剩下来的反而是精品。
这次调查发现,相亲男女中85后的数量已经占相亲总人数的56%。与传统观念中相亲者主要是大龄剩男剩女不同,成长起来的85后已经日益成为相亲队伍中的主力军,也有一定数量的“90后”在加入。他们相亲的目的不再是急着结婚,而是认识更多的朋友,为自己及早拓宽择偶的道路,反映了面对爱情主动出击的态度。
另外一个特点是“眼缘”更被看重,什么是眼缘?有人说这是一见钟情,有人说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还有人说这和基因有关。没人说得明白,因为有一千个单身男女,就有一千种眼缘。但是眼缘实实在在存在着,深刻影响着大家的择偶观,调查显示,把有没有眼缘作为择偶标准的单身男女占到了38%,有了眼缘,一切都不是问题。在这份报告中,还另外提出了裸婚的概念,调查显示,35%的单身男女了解“裸婚”,19%能接受“裸婚”,主要为80后。调查还显示,当前相亲人群对电视相亲的认同比例达到25%,其中男性的认同度高达31%,远远高于女性的19%。
首次触电相亲大功告成
漂亮的周雯雯原本并不急着找对象,之前也谈过几次不咸不淡的恋爱,都无疾而终。虽然有很多追求者,她觉得自己还年轻,而且那些男孩子给她的感觉浮躁,很沉不住气,所以雯雯一直都单身得自得其乐。
去年11月初,雯雯接到了一个很突然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说她是浙江电视台6频道《相亲才会赢》的特派员都子,问雯雯有没有兴趣和一位男生见个面。雯雯当时都傻了:她从来没有在这个节目报过名啊!
“后来想想我姐姐很久以前是问过我身份证号码的。”原来是雯雯的姐姐觉得妹妹该是定下终身大事的时候了,她在这档电视栏目的报名网站上给雯雯注册了一个会员,但是怕雯雯反对就一直都没有告诉她这件事。
刚开始雯雯自然是不接受,从来没有相亲经历的她,第一次相亲就要上电视,被那么多观众看着,这太夸张了。然而雯雯的爸爸和姐姐很支持雯雯去,“他们苦口婆心劝我当交个朋友也好的,上电视也不是什么坏事,一样可以大大方方。”于是,雯雯给都子回了电话,说先看看男生的照片再决定要不要见。
这一看,雯雯竟然看对眼了,雯雯要见的男生叫黄佳琪,长相很文气,外表正是她喜欢的那一款。外表小巧的雯雯其实性格有点大女人式的强势,一直喜欢外表看起来斯文的男生。“我喜欢在外面话少一点,但是跟我在一起又要话多一点,可以逗我笑的那种。”
电视相亲见面那天,雯雯在一群带着八卦心态的小姐妹亲友团的陪同下到了约定地点。黄佳琪的清瘦和细细的“小蛮腰”挺合雯雯的胃口,心里暗暗给了高分。不过在一个小时的交谈过后,雯雯有些失望:感觉好像男生对自己没有什么兴趣。
倒是第二天佳琪主动加了雯雯的QQ,让雯雯很意外,聊了一阵之后觉得还挺合拍,黄佳琪比较内向,雯雯正好喜欢话不多的男生,直爽的雯雯也不掩藏自己对黄佳琪的好感,就慢慢热乎起来了。一次小姐妹的聚会,雯雯主动约上佳琪给自己的小姐妹们“过目”一下,结果受到一致认可。
聚会过后没多久,两人就正式确立男女朋友关系。黄佳琪这才神秘地以开玩笑的形式告诉雯雯,其实他对雯雯的第一印象很好,只是在大堆陌生人面前他会表现得比较含蓄,尤其又是在摄像机镜头下,更加放不开,不巧的是雯雯反应又迟钝。
这段解释把雯雯逗得哈哈大笑,她觉得缘分真的来了。雯雯说越处越发现这个男人各方面都很符合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外表清秀,性格好,懂她也很疼她。最重要的一点是很孝顺,又有上进心。她说自己没有期待过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平淡真实就好,这种幸福让自己很踏实。
如今已经恋爱半年的雯雯和黄佳琪开始商量结婚的事情,雯雯说想在2013年1月4日结婚,这个与“一生一世”谐音的日子一定可以给他们带来幸福,婚后两个人可以一起打拼,在杭州买一套房子,一起创造更好的未来。
电视相亲一次便成功的雯雯现在对相亲这件事有了新的体会:她说即使在电视机镜头前,最重要的还是要做真实的自己,不要有表演的成分,自然地表达就好了。这次成功也让原来排斥相亲的雯雯觉得相亲是一件很靠谱的事情:“如果一直就在那一个生活圈里,认识其他人的机会真的很少,还不知什么时候能够找到。”雯雯说自己也是一个很幸运的人,第一次相亲就遇上了对的人,这些还都真的要感谢这档节目。
替儿女相第一道亲
万松书院因为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共读的传说为人熟知。自2005年开始,现代人涌进万松书院开展相亲大会更令其名声大噪,蔚为奇观的是,在万松书院相亲大会现场,不见多少年轻人的踪影,而是父母辈甚至父母的父母辈在现场张罗,他们举着印有相亲者资料的“海报”,在人群中毫无顾忌地找人“谈婚论嫁”。这个现象一度引发社会热议,而开创家长帮忙相亲的带头人,原本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杜锡冠,人称杜老师,他的一己之心成就了“万松书缘”相亲会这个特别的品牌。以至于这个相亲大会去年从万松书院撤出,搬至位于市中心的杭州体育馆,依然不失人气指数,每逢周六、周日上午,相亲会现场依然热闹。
大约六七年前,杜老师的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找不好对象,当爹的心里着急,总想为女儿做点什么。和周边差不多年龄的为人父母者一聊,发现普遍存在这个问题,于是他萌生了把这些家长聚在一起的想法,大家喝喝茶聊聊天,顺便替儿女相第一道亲。首场无心栽柳的相亲会定在2005年6月18日,“那天是星期六,天下着毛毛细雨,我们原本觉得不会有多少人的,结果一下子来了三百多人。”有了激动人心的第一场,杜老师为人月老的热血开始涌动,于是有了后面的“柳成荫”,每到周六、周日,万松书院相亲大会搞得轰轰烈烈,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共鸣。如今超过6周年的“万松书缘”累计举办了280多场相亲会,参加者超过百万人次。
万松书缘最大的特色是公益性、平民化,相亲大会纯粹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毫无约束的交友平台,大家自由选择,任意交流,“即使在活动现场找我们登记、咨询也都是免费的,收费的话我们采取单向收费,就是说别人选中你,你不需要付费,而你要选人家,适当收取几百元服务费,在一年时间内会帮你寻找、安排见面等。”
这与现今一些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奢华婚介收费截然不同。费用可以定得很高,但人们想要寻找的另一半或是缘分这东西不一定能随之高涨。相反的,这会阻碍一些优质男女加入婚介,或者出现诸如婚托、猎婚这样的怪诞现象。万松书缘经过几年的积累,现有6万多人的资料登记在册,如果不想在相亲大会上抛头露面,那么也可以一头扎进庞大的“资料库”寻寻觅觅。
做了这么多年月老,让杜老师总结出一些经验。他说,门当户对是必要的,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许多家长为孩子活着,孩子身上有着家长的烙印这是肯定的,家长互相认可基本上孩子也不会有大问题;另外,这也是提高婚姻成功率的重要一环,所谓门当户对,就是肯定双方在各自家庭中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习性基本一致。他也说,现在剩女确实越来越多,有些女孩子自身条件非常好,但她对伴侣的要求也很高,可以适度降低;而男孩子也有很挑剔的,但主要挑在外貌上,这个也不够理性。
杜老师堪称相亲大会之父,这些年来,他几乎无一日休息,大有为单身男女的终身大事鞠躬尽瘁之意。他已然过了退休年龄,给自己设定的短期目标是未来5年,依然延续万松书缘这个公益相亲模式。而即将到来的8月6日七夕情人节正逢周六,万松书缘也有一个主题为“缘定今生,情牵佳人”的相亲专场,有兴趣的家长或本人一定要去杭州市体育馆看看,说不定缘分就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
相亲大会就象招聘大会
应大姐的女儿今年30岁,未婚,她有点着急。4月份的时候看到电视广告里有“杭州花圃相亲大会”的广告就电话报名了。4月16日当天,下着不大不小的雨,从一大早到下午结束,应大姐一直打着伞。“人多得来哦,人山人海,相亲大会是报社跟电视台合办的,有个电视台搭的舞台,上面有人在搞活动什么的,但是人太多了,根本接近不了。等到中午时分,终于接近了,看到舞台了,发现台上工作人员都在吃盒饭了。看也没看到怎么一回事。”一听这话,大致能猜想出当天的盛况了。
因为女儿当天上班,应大姐跟自己的妹妹一同去了现场。在入口处领到一个号子,就开始往里面挤了,可是总是在外围转悠,挤不进去。发现外围一圈也有很多广告栏似的通告牌,上面贴着一些个人征婚信息,是一些父母或者本人事先准备好的往上贴。“于是带着材料来张贴的就站在广告栏边上,很多人跟我一样没有这样准备的就围着往里面挤。也有感兴趣的手拿着资料互相了解。感觉跟火爆的人才招聘大会一样。到了那个环境下,大家都没有什么难为情的,都是非常主动地问你家是男孩还是女孩。明显女多男少,一听是男孩,马上就会有一群人涌上去围住。”很多父母都显得比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应大姐要有经验,他们有的会把自己女儿在不同生活场景拍的照片做成相册带过来,非常直观又立体地展示个人形象和爱好,比如什么留学奥地利的照片啦,在哪里度假的照片,做蛋糕的照片……
随着人越来越多,气氛越来越热烈。“有的人就直接‘吆喝’起来,比如说‘男孩,男孩,机关工作’之类的。上前一打听,是机关里面做零时水电工的,就跟吆喝一个道理,要把名头最响的部分突出,以求引起注意。”而且,感觉节奏很快,因为人实在太多了,大家心又都很急切,不想错过任何一个机会,也不想在任何不合适的人那里耽误一点时间。“一个母亲说自己儿子36岁,我想跟我女儿30岁也挺合适的,就上前去问情况,人家问我女儿多大,我说30,人家就大叫:太大了,太大了。就走了。根本不考虑礼貌不礼貌的问题。互相间却也能理解的。”
在这个相亲大会上应大姐还是给女儿相中了一个小伙子。小伙子萧山人,跟父母一起来的,挺阳光的样子。留下联系方式后,应大姐回家让女儿联系。后来知道,这个小伙子是因为被父母逼着来相亲会的,自己本身对相亲的形式比较感冒,不想通过这种方式交往朋友,想要自己从普通生活中结识。加上一个萧山一个杭州,见面也不容易,不了了之了。另外一个相中应大姐女儿的是38岁的杭州男和他的父母,有房有车,条件不错。但是,应大姐并不热情。“我觉得各方面条件都不错,38岁了也没结婚,我就担心人家性格有缺陷,或者心理有问题。对方妈妈看看我女儿照片,白白净净的很喜欢,但是我没有相中他们,回去也没把联系方式给我女儿。我都不积极,我女儿更是不去联系了。”
除了这次相亲大会,应大姐还通过朋友亲戚介绍让女儿去相过亲。“我女儿对外貌比较介意,一次人家介绍个公交公司的,我看到第一眼就想她不会喜欢的,因为黑黑的,人还弓着背。后来果然没成。还有一个,人家见了第一面就非常主动,我女儿又嫌人家太主动。结果又没成。那些条件太好的,我们没自信去见面,条件不好的么,我女儿也相不上。她没有一份非常稳定体面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让她不自信。”应大姐决定最近还要去西溪湿地的相亲会和万松岭相亲会继续给女儿相亲。“着急的,转眼就要过30了。你要是有合适的,也帮我介绍介绍。”
来源: 杭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