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刘国昌 | “偶遇”“计划外”,有新闻可写
“偶遇”“计划外”,有新闻可写
刘国昌
常见一些记者慨叹:没线索可写啊,因而静等着领导分配布置题目。
其实,情况未必完全如此。只要是有心人,“偶遇”“计划外”也有题目可写。
下面我们来说说这事儿。
一、新闻随处可见,看你会不会抓。
讲两个实例,看看这些记者是如何抓题目、写新闻的。
1.一次“偶遇”,写出了获奖稿。
《新民晚报》记者朱国顺(后为该报总编辑),有次出去办事偶遇繁华的淮海中路一次停电事故。他看到春雨中烛光飘摇,市民们处变不惊齐心应对。于是他细究慢察采写出了一篇题为《烛光映照半街红》的特写。
这篇特写第二天见报,广受读者好评,并获得了全国晚报好新闻奖。
2.“计划外”也能写出精品稿。
时任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副社长的张持坚,有次参加哈尔滨一家地下大型商场和一栋百花大楼开业庆典活动。活动中这个领导讲话、那个来宾致辞,这时他听见站在他附近的建筑工人发“牢骚”说:“怎么没一个提到我们建筑单位的,也没有一句‘建筑工人辛苦了’之类的话。”
他与工人交流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冒”出来一句:什么时候我们也来剪个彩?我们当中有贡献最大的设计人员、技术人员和建筑工人,就不能拿那大剪刀,显显我们的自豪感、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吗?
张持坚听后很受感动,决定写一篇“计划外”的题目:以“工人说,何时我们也来剪个彩?”为题,用“记者来信”的形式发稿。总社编辑部收到后即向全国播发,被许多媒体采用,有的还配发了评论。
类似这样实例还有不少。这说明,新闻随处都有,只要你善于发现、能够抓住,就能写出好的新闻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