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采访编缉圈
来源丨全媒体探索微信公众号
作者丨孙大卫 (辽宁日报)
新闻评论又被称为新闻“匕首”,彰显着一家媒体的立场和态度,决定着媒体的高度,是其旗帜、灵魂所在。评论也是衡量新闻从业者能力的业务“标尺”,是业务“尖刀”中的“刀尖”。
从责任看,党的创新理论、中央的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等都需要用评论来“翻译”、来解读。新闻评论也是媒体联系群众、动员群众的重要手段。从发展看,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包含两个重要的方面:现场、立场。
图片
打开手机,吸引人的不外乎两类新闻:一种是情、奇的故事现场以及惨、怪的事故现场,另一种就是各种“大V”针对热点事件的分析解剖,也就是对事件的评论。客观、科学的评论需要建立在对事件、态势的深度了解、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而这正是党报的优势所在。
眼下,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此刻,党报更需在“舆论广场”中打造“舆论主场”。全媒体时代,能写、善写评论已经成为优秀编辑记者的重要标准之一。
那么,如此重要的评论如何进行写作?过程中又有哪些坐标可以参照?
灵感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
写好新闻评论,选题是第一位的。很多时候,一句话就是一篇获奖新闻评论的源头。
以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发表于辽宁日报的评论《盲目"按惯例"也是懒政》一文为例。这篇文章的创作灵感来自“抱怨”。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地区的干部有着遇事就找惯例、翻“老皇历”的习惯,部分人对这些“过期经验”十分依赖甚至奉若铁律,将其作为工作依据。在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中,对方一句“这不就是懒政吗?”引起记者的共鸣,便有了这篇评论。
辽宁日报2017年评论作品《盲目"按惯例"也是懒政》
再举一例。仍是刊发于辽宁日报的评论《解放思想,首先得有思想》,该文获第3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该评论的标题来自记者的一次听会。在一次参加省两会分组讨论时,一位参会者表示“解放思想,先得有思想,不然怎么解放都是形式主义”。一语惊醒梦中人,记者立即记下,回去经过一周的时间反复删改终成佳作。
辽宁日报2019年评论作品《解放思想,首先得有思想》
其实,类似的采访经历在记者生涯中并不鲜见,但少有人能够准确把握选题,大都是一听一过或者直接跳过。这是新闻敏感的缺失,也是新闻功力不足的表现。正所谓“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思想能力的提高必然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
首先,不间断地提升理论修养。没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武器,很难把世界万物联系起来,更难对变化的方向、趋势作出科学的判断。论点想要一针见血、掷地有声,没有理论的支撑往往只会变成胡乱抬杠或者一纸空谈。评论既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你得先知道什么是中心、什么是大局。
其次,要对现实生活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评论作为新闻的一种形式,并未脱离新闻的内核本身。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看到火热生活中的细微变化,看到今天与昨天的不同。只有了解这种不同、研究这种不同,才能和时代的脉搏、读者的心理同频共振,切中要害而非隔靴搔痒。
第三,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很多党报都是以条线确定记者的采访范围,也常常将评论作为一个部门独立存在。其实,评论是新闻人的十八般武器之一,是每个人都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应该是新闻人的“正常呼吸”,而不只是评论部的事、不只是评论员的事。
所谓门槛,能力够了是门,能力不够才是槛。评论员的思考不仅仅是头脑的思考,还需要让手也一起“思考”起来,敢于表达、勤于表达、克服惰性。没有成文的思考往往是不完整的,思考需要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变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