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闻的生命力在基层
                                               初卫平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我们履行新闻工作者的必然要求,是新闻事业的必然性质,更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因为只有深入到企业和班组,我们才能采访到一流的新闻素材,而坐在办公室里坐等新闻,是永远采撷不出一流的新闻的。
   新闻工作者去基层采访,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是积极深化“三项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得不到践行呢?依笔者之言,就一个字:“懒”。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个别新闻工作者习惯了一杯水、一张报、外加一台电脑的办公模式,错误地认为“脚底板下出新闻”已经成为了传统陋习,“拿来主义”成了写稿的固定模式和行为习惯。躺在办公室里舒适的沙发上,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惬意的办公条件是多么舒服,谁还愿意到处采访呢?何况,企业党委还针对基层班组进行严考核,硬兑现,对没有按时交稿子的班组进行罚款,对写稿积极、主动的班组和个人给予嘉奖,并对稿件认真加以筛选,对眼前一亮的稿子添油加醋,用豪华的辞藻加以修改,没有半个小时时间,一篇稿子就完工了,点点鼠标传送过去就万事大吉了,放着这等悠闲的好事,谁还会去企业和班组采访啊?这样的写作方式虽然有悖于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要求,但是却因简单易行,操作方便被很多人一直沿用。有道是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尽管五部门联合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推广开来。道理很简单,因为面对到嘴的素材,谁还愿意扛着长枪大炮下基层呢?
   笔者乃工人日报“班组天地”的通讯员,记忆中自从我申请加入白金后,我惊奇地发现我的上稿有一定规律可循,凡是我同班组职工在一起,才能抓到上报的“活鱼”,从而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稿子来。巧合的是,我的每一篇见报稿均是我辛苦采访的结晶,是夏老师为我精心修改而上报的,而那些没有上报的稿子,大部分是我采访不到位形成的,那怎样走基层呢?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要坚决践行”出去当徒弟,回来当师傅”的理念,同采访对象心贴心,面对面,用自己的真诚来感化采访者,切实把职工当成自己的朋友,切莫高高在上,目中无人,要主动和广大职工交朋友,同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才能使采访者敞开心扉,给你说出心里话,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好文章来。
  新闻的生命力在基层,奉劝有志于在文学天地有所造诣的朋友,放弃你那舒适的办公室吧,到基层来实现你上稿的愿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