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591|回复: 19

[话题探讨] 到火热的生产一线  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发表于 2011-9-4 11:31:4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当前,新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全国开展,效果不错,一阵清新的风气扑面而来,让老百姓觉得新闻真实多了,电视好看了,报纸有意思,自己的生活状况有人关注了,那些鲜为人知的人和事浮出水面。这样的活动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那么,为什么有好长时间,我们的老百姓对电视节目、党报党刊不感兴趣,不爱看、不爱读呢?我认为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服务基层群众思想意识淡化。新闻人把新闻服务百姓大众的责任意识淡化了。毛泽东在1942年3月8日为《解放日报》提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坚决反对报纸脱离。强调党的新闻工作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即依靠群众,又要为群众服务。教育群众……追求时尚、报喜不报忧。把版面、镜头只留给对准领导、成功人士、时尚生活。
        二是社会风气影响。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把有钱成功成绩作为主流追求目标,新闻人也受影响,盲目报道,反过来又影响社会,下层百姓生活、社会问题、普通人反而被忽视。
        三是电脑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现在记者不用出门,上网点击查询复制编辑即可搞出一篇貌似不错的文章或图片就能见报,这就是假新闻不断的主要原因。
        四是对待新闻事业的态度问题,不愿深入基层报道。怕吃苦,现在的记者新闻人大多是八零后的年青人,他们从小到大没受过苦,从校门到新闻单位,从未接过现实生活,他们不愿意深入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工厂车间。
        五是缺少铁肩担正义精神,讨好领导。一个地方一个部门领导们好大喜功,他们一天在电视报纸上看不到自己的报道照片就不高兴。新闻只能报道成绩只能报道马路有多宽、标志形有多高、公园有多美等等,基层百姓、普通人生活艰难、生存问题,社会焦点,他们决不让你报道,报道出去怕领导脸上无光,给领导找麻烦,那不是丢饭碗的问题吗,记者不愿意、新闻单位敢用。

        问题不说不等没有,由于百姓疾苦、生活问题长期没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导致百姓对新闻的反感,导致问题不能及时上传,导致来自高层对百姓的关怀关切不被百姓清楚的新闻中间梗阻的怪现象。其根源在于领导的执政为民的清怀。在于领导对政绩的认识,在于领导下基层带头作用的发挥。
        关注基层,关注民生,做人民的贴心人,方向对,根基深 ,是立本的工作。古语说:“本古而邦宁。”这是被历史证明的真理;转作风,一个是漂浮作风,浮在上面,不深入实际。一个是浮躁作风,庸俗浅薄,评论随意性,缺乏生活深度。改作风,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回归;转文风,一个是文章长而无物 ,一个是口号重复,一个是不关痛痒,说些平庸话,哗众取宠话,小问题不停地谈,大问题不敢谈,总是喜欢绕着走。文风的本质是党风、政风的折射,是大事,不是小事。
        现在“走、转、改”活动正在全国展开,形势的确不错,我们要紧紧抓住良好的开端,不能就新闻抓新闻,而是应该从转变领导干部执政理念、服务为民的思想,正确的政绩观等开始,只有从中央到地方认识到“新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重要性,只有他们不与百姓挣新闻,只有他们从新闻中了解到百姓的真实生活而倾力解决,只有他们看到群众劳动中表现出伟大的精神而感动。重视了亲自抓,下大力气总结经验,在导向上、制度上、奖励考核上、人员使用上对付出心血的新闻人给予关注,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新闻人愿意走基层,让百姓接受新闻。 希望此次活动不是一阵秋风,而是持久的改变,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企业的通迅队伍,这支队伍中的不少通迅员目前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上面提到的问题。不愿意走出办公室,不愿意进车间下班组,不愿意与生产一线的员工交流,不深入采访,不深刻思考,不注重学习提高写作水平,不愿写短文章,语言不活泼不生动,不尊重编辑不敬畏新闻。究期问题,主要是责任感不强,缺少事业心,把写通迅当作仕途升迁的渠道梯子。
     
        我是一名铁路业余通迅员和文学创作爱好者,快50多岁的人。多年来的也没写一出篇能够获奖的作品,也没因写而走上仕途之路,改变我的命运,今后写作也不会给带来任何什么好处和实惠,但我始终坚持写通迅写文学。
        我们湖东电力机务段从成立至今的发展是中国重载铁路发展的缩影,第一列万吨列车,第一列两万吨列车,大秦线每年增运5000万吨,创造世界重载铁路运输的奇迹都是包括重载司机在内的干部职工的艰辛努力的结果,发生在程立甫、郑俊林、李海龙等劳模先进人物,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干部职工们身上的故事时时刻刻感动感染着我,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虽不能驾驶机车牵引着钢铁长龙驰骋在千里铁道线上,展示男儿风采,但是我真心爱他们,更愿意为他们鼓与呼,把他们的事迹,把为保证重载列车安全与畅通的管理经验和做法通过文学的形式创作反映出来,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和愿望,所以,写作成了我的义不容辞无怨无悔的选择。
        尽管在单位有人不理解我,错把我认为有“精神病”,为难我嘲笑我;在家,什么事也没帮妻子干过,挣不来大钱,只能委曲妻子和孩子,难得他们娘俩的理解和支持。我已把写作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天是三部曲,几乎是雷打不动的,上班、写作、睡觉,样样都认真做,不上班没有生活来源,没有写作素材;不睡觉维持不了生命;不写作,没有精神支柱活着也就没有意义。写好新闻通迅稿和文学作品是我多年的愿望和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名通迅员和文学创作者,只有对企业和员工的热爱和被企业人的感动,只有对通迅和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激情,才能有写作的动力,源源不断地写出好的作品,这也是我创作中的一条宝贵经验。

        企业是我们企业文学和新闻创作发展的基础,没有把自己真正融入企业队伍之中,没有亲身体验参与企业的大发展,没有贴近火热的运输现场,没有进车间下班组的实际采访,就没有活生生的写作素材,更写不好感人的好作品;没有把写作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就不会战胜各种困难主动去为学习去不耻下问,难以有进步提高写作水平,难以坚持写下去。只有热爱企业,立足企业,写好企业人和事,才能树立起写作的正确思想和动机,才能克服各种困难,经受住磨炼和打击,不为上一篇稿而激动,不为一篇稿不发而动努罢笔。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才是作为一名企业通迅员和文学创作者追求的最高理想和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4 23:44:06 | 查看全部
感谢云飞老师给予加亮操作,多谢。这篇稿子写的真棒,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5 07:21:16 | 查看全部
卫平老师,你替我谢云飞了,也谢谢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5 07:21:35 | 查看全部
这期话题虽未设正反方,老师们可自由发挥,但也有难度。各位老师们就是新闻人,就是写稿的,但我们又是企业人,所以是,我们的事评不能仅仅停留在评新闻论新闻,好像与我们自己没有关系。好的事评应该是通过评说新闻走、转、改活动,带给我们这些企业里新闻人写稿人有哪些启示,说说我们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如何做,这才符合我们中企事评话题征集的要求。没有结合自己空谈,我觉得写不出什么新意和高水平的文章,因为,网上就此活动评论文章的太多,你有可能涉嫌抄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6 00:27:44 | 查看全部

回 3楼(金文仙) 的帖子

金老师讲得精彩,学习了!!!!这期的确不好写,很容易落于俗套,找个好的切入点太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7 00:26:19 | 查看全部
写得好,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7 07:48:04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7 08:32:21 | 查看全部

坚持走自己的路

“作为一名通迅员和文学创作者,只有对企业和员工的热爱和被企业人的感动,只有对通迅和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激情,才能有写作的动力,源源不断地写出好的作品,这也是我创作中的一条宝贵经验。”
   
     “多年来的也没写一出篇能够获奖的作品,也没因写而走上仕途之路,改变我的命运,今后写作也不会给带来任何什么好处和实惠,但我始终坚持写通迅写文学。”

        希望老师坚持走自己的路,同时也要提高写作技巧,希望能够写出一篇、二篇乃至N篇获奖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7 09:01:41 | 查看全部
写真事,真实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7 09:04:10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