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走基层需要正确解读
中央宣传部等单位向新闻人发出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号召,不仅非常及时,而且十分必要。近年来,很多新闻作品根本就不能反映基层的真实声音,这种早就为人所诟病的新闻大忌,近几年在我们的新闻界却是一犯再犯,痛心之余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以改正。不过,下基层应当是对新闻人的一种最基本的要求,也应该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素质使然,不能搞成轰轰烈烈的运动,更不能搞出文革的味道。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走基层需要正确的解读。
首先,哪里才是基层?既然我们提倡走基层,那么就不应该会比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问题过于简单,他们的答案也会脱颖而出,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厂矿车间就是基层。这种说法当然没错,但却不能说很全面。因为除了这些地方之外,还有很多的地方都是基层,用一句较为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有群众的地方就是基层。照这么看,我们大多数新闻人,其实已经身处基层了。广义地讲,新闻记者不也属于群众范畴吗?新闻编辑也没出这个圈儿啊!总编、社长也同样是在基层啊。这样讲当然不是说新闻工作者可以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编新闻,但如果自己身边就有新闻的话,倒还真没有必要舍近求远,非去工厂农村找新闻不可,那些地方的新闻就让那些地方的新闻工作者去发现和挖掘吧!各有所长啊!
其次,走基层是怎么个走法?田间地头、厂矿车间这些典型的基层,确实也是应该去走一走的。但这里所说的“走”需要有明确的走法,是去看一眼就回来,还是长期深入下去?实际上这两种作法都有不少弊端。如果仅仅是看一眼,能从基层发现新闻吗?我们的新闻人并不是长着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万一看不准倒还真有可能会被假象所蒙蔽,最后搞出一堆完全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生活本质的东西,那样可是与走基层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啊!如果长期扎下去是否可行呢?其实也有毛病,扎在一个地方那和普通百姓有什么区别?那还能算是新闻人吗?所以,走基层的关键要掌握好一个“度”。否则走不好基层,还有可能走出毛病来。
再次,基层很重要并不是说基层之外的地方不重要。如果上级强调走基层,我们的新闻人就独宠这一点而忽视其它,那也会犯错误。其实我们搞新闻不仅要掌握基层情况,还得了解和掌握上级精神,以前提倡的就是抓两头,如果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基层找到了一些新鲜而独特的新闻素材,但却与我们的上级精神完全相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完全相悖,那它不仅没有新闻价值,相反还会对人民群众起到负面的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教唆和毒害。光走基层却忽视了其他真的不行。
第四,所谓的基层是泛指而不是特指。一个人的边防站、一个人看守的果园算不算基层?当然算,可那里究竟能产生多少新闻?搞过新闻的人可能都知道,一篇新闻作品几乎足以一个在那里工作的人员之一生,我们把一个人写完之后,是否还要继续在那里生活,等着他再出新闻?其实那样做是毫无意义的,而真正的新闻作品也不是这样等出来的。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走基层,其实就是一个泛指,而绝对不是特指。
第五,走基层是新闻写作的好方法,但肯定不是唯一方法。笔者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县一级的金融部门工作的时候,写过不少新闻作品,但能和读者见面的寥寥无几,原因很简单,就是所写内容不具典型性。这话说得一点没错,哪个地方能天天发生震惊全国的新闻呢?后来笔者被借调到上级部门工作,所掌握的情况显然要比原来多,有时候根据各地上报的情况就能知道哪些东西具有新闻价值,好歹一综合就是一篇好新闻。相信大家也有过同样的感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