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7|回复: 1

瞧,内蒙古有了新“三宝”!

发表于 2024-12-25 08:19: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
  农民日报记者 巩淑云 郑力吉 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 郝泽华 崔兴毅
  “太阳出来月亮回家了吗?
  “星星出来太阳去哪里啦?
  “太阳月亮星星就是吉祥的一家……”
  十多年前,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尔这首激情满怀、富有民族特色的《吉祥三宝》,唱出了流淌在内蒙古各族人民心中的那份温馨、幸福和甜蜜。
  家庭和谐、生活美满、民族团结的歌词意境,一家三口的倾情吟唱,伴着悠扬的马头琴声,直击人们的心灵。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不但风靡了内蒙古草原,也风靡了全国。
  十多年过去了,在悠悠琴声中,家庭和谐、民族团结、建设美好家园的主旋律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愈奏愈响,愈发悦耳动听。
  动听的旋律,催生出新的“三宝”。这“三宝”,让苍天更蓝、让草原更绿、让人间更加和美。
  走,随我们瞧瞧去!
2024兴安盟那达慕开幕现场。新华社记者 连振摄
  那达慕,“燃”了四季,聚了人气
  马头琴齐声嘶鸣,呼哨响彻天际——
  哒哒哒,哒哒哒……骏马如离弦之箭,飞了出去。瞬间,锡林郭勒大草原浩瀚无垠的绿意,被搅醒了!
  “一到7月,就盼着那达慕,这可是咱的文体娱乐大会,搏克(摔跤)、赛马、射箭,到现在有800多年历史了!”老牧民毕力格竖起大拇指,“它在我们心中可是这个!”
  摔、抱、拉、拽……搏克比赛现场,身材魁梧的蒙古汉子脖子上戴着绑有彩绸的项圈,两两一组,见招拆招。
  “额吉(妈妈)说过,彩绸越多,赢得越多。”小姑娘萨日娜给弟弟当起了“老师”,“我猜左边赢。”
  正说着,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姐姐真厉害,猜着了!明年也让阿爸给我报名!”弟弟三步并成两步,跑向刚下场的“英雄”。
  锡林浩特市南郊的那达慕分会场,则是另一番景象:上坡,转弯,漂移……沙地赛道上,一辆辆赛车风驰电掣,你追我赶。
  “以前觉得那达慕总是‘老三样’,好几年没来了。这回添了赛车,真痛快,还交到不少朋友。”赛车手马银鹏打开车门,顾不上摘头盔,便到处找人,“赛前跟几位安达(兄弟)聊得投缘,约好明年还来。”
  “古老的那达慕有了新的形式!”说到这个,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副部长、盟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何明鉴打开了话匣,“少年那达慕、音乐那达慕、汽车那达慕……更多人因此聚在了一起,每个人都能找到兴奋点。”
  可不,民俗学专业研究生萨仁图雅,也在那达慕上寻到了自己的乐趣。
  毡绣、四胡、套马杆……一排洁白的蒙古包组成的“展厅”里,正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萨仁图雅专心致志地跟随非遗传承人,在羊毛毡上绣蒙古族吉祥纹样。
  “家里墙上挂的,地上铺的很多都是毡绣,但我从来没有自己绣过。没想到来那达慕,还能跟非遗传承人学习体验。”解锁了新技能,萨仁图雅兴奋不已。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毡绣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孟根其其格也没想到,非遗能进那达慕:“这次来参展,不少朋友跟我‘拜师学艺’呢!”
  白天的草原魅力无垠,夜晚的草原则风情别具。
  夜色渐深,星垂四野。乌兰毛都草原上,兴安盟那达慕的音乐节气氛正酣。一首激昂振奋的《美丽的蒙古马》,点燃了草原之夜。
  “马头琴、呼麦、长调和吉他、贝斯、架子鼓‘混搭’,听起来真带劲!”篝火旁,游客吴女士忍不住加入欢跳的队伍中,一曲接一曲。
  “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却像久违的老朋友,这就是音乐那达慕的魅力!”吉他手巴音快速地拨动琴弦,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这气氛,从夏天“燃”到了冬天。
  10月底,陈巴尔虎旗已经飘起了雪花。趁着饭点儿没到,火锅店店主、57岁的巴图手扶马头琴,盯着手机里的教学视频,一遍遍练习新学的《万马奔腾》。
  “这么早就准备上啦?”听到动静,邻居推门进来。
  “可不得早打算嘛,来咱冰雪那达慕的人一年比一年多。雪地赛马、玩摩托,还有冰雪大集,去年零下40摄氏度,草原上还堵车呢!”巴图放下拉弓,兴奋地应和道。
  看着窗外细密的雪花,巴图已经憧憬起今年的冰雪那达慕了……
  乌兰牧骑,暖了人心,“种”了文化
  长袍抖起来,长袖甩起来,打草舞、接羔舞、挤奶舞、丰收舞……跳着跳着,演员和观众就融在了一起。
  要说草原上的热闹,可不止那达慕!
  “这是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跳完一支打草舞,乌审旗黄陶勒盖嘎查(村)牧民其木斯林意犹未尽,席地而坐,“等会儿还有小品看呢。”
  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一支队伍就这样与农牧民一同“跳”了67年!
  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在苏尼特右旗成立。
  “第二天,9名队员就举着红旗,坐着勒勒车,带上两块幕布、三盏煤油灯、五件乐器,奔向牧区深处!”第一代乌兰牧骑歌唱家金花回忆道,“草原上地广人稀,文化活动少。群众喜欢什么,我们就演什么!”
  82岁的她仍忘不了“在路上”的青春岁月:“那时候也不觉得苦,夏天太阳火辣辣的,我们光着脚在沙漠里走,烫得脚生疼。冬天风呼呼地刮,大家虽然衣服穿得薄,但热情很高,就想快点把演出送到牧民身边。”
  一代代乌兰牧骑就这样奔走在路上。
  像往常一样,四子王旗乌兰牧骑指导员那木拉今年夏天又带着队员到阿木古郎草原演出了,尽管观众只有一个。“咱答应了人家,就得守信用!”
  4年前,四子王旗乌兰牧骑下乡演出,听牧民说,附近有一位70多岁的独居老人,一直想来看,但行动不便。那木拉和队员决定,到老人家演一场。
  “喝……喝茶……”见到日思夜想的乌兰牧骑,老人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指了指刚烧好的奶茶。
  一杯奶茶下肚,那木拉和队员们周身暖烘烘的。唱起长调,跳起骑马舞,空荡荡的屋子热闹了起来。
  “呼和德(孩子),什么时候再来?”老人紧紧拉住那木拉的手,久久不松开。
  “乌兰牧骑的传统就是,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农牧民。”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对外交流与合作处处长董丽君说,这样的乌兰牧骑,自治区现有75支,每年演出达8000场以上。
  时代在变,农牧民的口味也在变。
  “咱乌兰牧骑也要跟上,变得更时尚!”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副团长白岚说。
  阳光洒在窗棂上,一阵激昂的弦乐声从排练室传来。马头琴?不对,还有小提琴!
  “怎么样?小提琴和马头琴混搭,挺震撼吧!”白岚有点小得意,她与队员们正在创排新作品《奔腾北疆》。
  队里不少是90后,更了解年轻人,点子也多。现在,不仅节目单不断上新,还推出“订单式”演出。
  “兴安盟的农牧民,更喜欢长调和安代舞;在驻边战士那里,军歌更受欢迎;乌兰察布的群众,就喜欢二人台……”白岚如数家珍。
  不仅把欢乐送到群众心坎,乌兰牧骑也把文化种在人们心田。
  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嘎查的青克乐都仁,只要得空,就往嘎查艺术队跑。
  “又干啥去?”额吉问。
  “培训去!”他答得响亮,“乌兰牧骑来嘎查艺术队了,我正跟着学表演呢。”
  “这些热爱文艺的农牧民,是草原文化的种子,培育好这些种子,也是我们的职责。”唱歌跳舞、节目编排,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队员额日登巴音倾囊相授,“你看,草原上越来越多的‘嫩芽’冒出来啦!”
鄂尔多斯草原村排暨沿黄九省区农牧民排球邀请赛比赛现场。鄂托克前旗供图
  “草原村排”,火了生活,旺了精神
  下午1点,马·呼格吉拉图的手机响个不停,微信群又炸开了。
  “唉,没抢上!”
  “能不能多点名额?”
  …………
  “球馆就这么大,想打的人太多,明天再试试吧。”群主呼格吉拉图忙不迭地回复。
  几年前,这位鄂托克前旗昂素镇牧民在自家草场上建起简易排球馆,方圆百十来公里的农牧民都想来打球。
  “只能搞预约。”呼格吉拉图说,“我现在身兼数职,收拾球场、组织比赛,还是裁判。”
  草原上打排球?没错,热情超出你想象!
  7月18日,鄂尔多斯草原村排暨沿黄九省区农牧民排球邀请赛开打,来自甘肃、陕西、宁夏、青海等省区的103支代表队齐聚鄂托克前旗。
  垫球、传球、扣球、拦网、扑救……开幕式上,鄂尔多斯草原村排队和宁夏代表队打得难解难分。
  “这刺激劲儿,没白来啊!”第一次参加“草原村排”的青海省排球运动协会主席金山,连声感叹。他们队16个人,坐了10个小时的车赶来参赛。平时只有10万人的小城,一天就涌入3万人。
  “草原村排”火出了圈!几天里,全网话题阅读量近30亿次。
  “乡村自发组织,村民积极参与,政府引导扶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海林教授说,“一个‘村’字,点透了‘热’的原因。”
  鲜为人知的是,“草原村排”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56年前,一群南京知青的到来,让排球运动在鄂尔多斯扎下了根。
  “草原没有忘记我们!”前不久,知青潘珍珍收到“草原村排”组委会的邀请,兴奋得一夜没睡着,“还记得农牧民当初摸着排球时的兴奋,谁都不想撒手。”
  8月23日,她们“回家”了。在昂素镇,潘珍珍见到插队时牧民老友的孙女。
  “每次我们到大队比赛,都在你家住一晚。奶酪、奶皮子,还有当时特别珍贵的糜子米,你奶奶把好吃的都留给我们,盼着你爸能多学几招!”潘珍珍亲热地拍着姑娘的肩膀。
  昂素镇明盖嘎查老支书朝格吉勒,与南京知青吴简婴更是亲如姐弟。
  “草原人和排球那可真是一见钟情。不少人干完活就招呼着打会儿球,成习惯了。”吴简婴笑盈盈地说。
  “翻滚救球、挥臂扣杀……她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纠正,简婴姐总夸我‘灵得很’!”朝格吉勒得意地比画着。
  不过,那时候打场球不容易。
  “草原大啊,出去跑一趟,开车要跑上百里地。”牧民巴音吉日嘎说,“以前是土路、砂石路,扎胎、抛锚是常有的事。”
  如今,柏油路通到了嘎查,排球路不再“道阻且长”,草原掀起了“村排”热。
  “为了方便咱打球,政府没少操心,沙地球场架起电灯,水泥地铺上塑胶……”呼格吉拉图说,不少嘎查还建起室内排球馆,冬天也能畅快打了。
  球馆多了,比赛花样也多了。昂素镇党委书记贺希格吉雅掰着手指头细数:“青少年赛”“老年赛”“夫妻赛”“邻居赛”“排球文化节”……全镇每年举办排球赛400余场,旗里和区里还有比赛,从年头赛到年尾。
  “政府还请来女排国手给我们现场指导,咱‘草原村排’上档次了!”呼格吉拉图大腿一拍,尽显自豪。
  热火朝天的“草原村排”,火了生活,旺了精神!
  “现在,大家的集体意识越来越强,嘎查开会、举办活动,积极性可高了。”昂素镇巴彦希里嘎查党支部书记道格图其木格说,“邻里关系也处得更好了,今年我们镇矛盾纠纷下降了15%以上。”
  道格图其木格也是个排球迷:“下班了约场球,出身汗,别提多舒服!”在她看来,球打得好不好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大家精气神足足的。
  这不,迎着晚霞,道格图其木格夹着排球,迈着轻快的步子朝嘎查排球场走去。她不时和身边三三两两朝着同一目标走去的牧民打着招呼。
  晚霞洒在球场上,洒在村道上,洒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洒在欢笑的每个人的脸上。于是,周遭的一切一切,都泛起了金色的光……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25日 0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14:59:36 | 查看全部
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