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又写错了!报道中这些字差错率也太高了吧
新华夜归人 华文融媒云
导  读
“万千文字眼底过,对错只在一瞬间”,在新闻报道中,一字之差也能引发舆论波澜,甚至误导公众认知。
严谨对待字词句法,不仅是文字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更是对公众负责的重要体现。
本文集纳新华日报7—10月的编校查差错摘录,供大家交流学习~
字词类差错及语法差错
错误举例:
他强调,监测预报预警贵在早,要充分发挥“侦查兵”作用,更加密切监测水情、研判水势。
改正:
“侦查兵”应为“侦察兵”。“侦察兵”是军事术语,没有“侦查兵”这个词。
侦查
法律术语,应用于刑事诉讼过程中,主要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等法定机关进行,目的是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以追究其刑事责任。
侦察
军事术语,应用于军事领域,主要由军事机关或相关人员进行,以获取军事斗争所需情报为主要目的。
错误举例:
扬州是运河“飘来”的城市,从经济到文化的发展都打上了深深的运河烙印。
改正:
“飘来”应为“漂来”。“飘”通常与风有关,而“漂”则一般与水有关。
漂
①停留在液体表面不下沉。
②浮在液体表面顺着液体流动或风吹动的方向移动。
飘
①随风摇动或飞扬。
②形容腿部发软,走路不稳。
③轻浮;不踏实。
④姓。
错误举例:
从41年前建区时的“城郊结合部”到如今的“现代化一流主城区”,润州在发展大道上一路高歌奋进、阔步前行,“和润之洲”华美蝶变,千年文脉与现代城市文明美美与共。
改正:
“城郊结合部”应为“城郊接合部”。
“和润之洲”应为“和润之州”
接合部
更多地强调连接,‌指的是物体上不同的构件相连接的部位,‌或者地区之间相连接的部分,‌特指相邻部分衔接的地带。‌
结合部
更多地强调的是融合,‌指的是两者或数者之间具有紧密关系的部分。‌例如,‌西海固地区作为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部,‌强调的是文化或地理特征上的融合。
错误举例:
踏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赛道,“纺织之乡”如何迎应产业之变?
改正:
“迎应”应为“因应”。
因应
意为顺应、适应,即因其所遇而应之,有随机应变之意。语出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错误举例:
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强到苏州调研。期间,他来到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听取企业的研发进展介绍,体验语言大模型技术。
改正:
“期间”应为“其间”。
期间
“期间”是名词,指某个时期里面,一般不独立使用,前面常有定语,如暑假期间、春节长假期间、农忙期间等。
其间
“其间”是名词中的方位词,主要含义是“那中间”“其中”,一般可独立使用,或与“这”字搭配使用,如“这其间”。“其间”常用在下半句或下句的开头,代替前面所说的时间段。
错误举例:
6月,丹阳市草木葱茏。清晨,吕城镇的吕城高中里书声朗朗。
改正:
“书声朗朗”应为“书声琅琅”。
琅琅
钟、玉石撞击发出的声音,常用来形容读书的声音。“琅琅”亦形容人品坚贞、高洁。
图片
错误举例:
①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信息安全,防篡改、防泄漏,系统通过严格审批流程、数据加密存储等,每一个考生从投档开始,所有操作都有记录痕迹。
②一旦有氢气泄露,传感器1秒感知。
改正:
①句里的“泄漏”应为“泄露”。
②句里的“泄露”应为“泄漏”。
泄漏
指客观存在的,侧重于物质的排出,一般指工业中不应该流出或漏出的物质,流出或漏出机械设备以外,造成损失。
泄露
指抽象的,侧重于情感或信息的流露,让人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事。
错误举例:
从籍籍无名的“好吃的虾”,到远近闻名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永宁青虾”,永宁街道走出了品牌兴农的“新路子”。
改正:
“籍籍无名”应为“寂寂无名”。在汉语中,“籍籍无名”这一表达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寂寂无名”。
寂寂
形容没有知名度、不为人知的人或事物。
籍籍
形容声名盛大,常用于“名声籍籍”“无籍籍之名”,因此“籍籍无名”这个组合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错误举例:
充分发挥民进界别特色、人才优势和整体合力,着力提升建言献策的系统性、民主监督的时效性、社会服务的精准性,以高水平履职助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改正:
“时效性”应为“实效性”。民主监督强调的是实际效果,而不是时间效应。
时效
体现时间效应,强调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发生的效用,或指事情的新鲜度、及时性。
错误举例:
另外,有些地方主政者注重任期内的GDP发展,不会追求长远,现在一些地方债务尾大不掉就是例证。
改正:
“尾大不掉”用词不当,根据句意可改为“(地方债务)过重”。
尾大不掉
源自春秋时期的《左传·昭公十一年》,原文是“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意思是树枝或尾巴太大以至于无法灵活摆动。这个成语原意是用来比喻部下的势力过大,以至于上级无法有效指挥或调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已经扩展到形容任何机构或组织过于庞大以至于难以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情况。
错误举例:
1927年6月,第九届奥运会组委会正式致函“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邀请中国派运动员参赛,这是目前有案可据的奥运会对中国发出的首次正式邀请。
改正:
“有案可据”应为“有案可稽”。
有案可稽
案:案卷、文书;稽:查考。语出清代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卷二:“生员尝以唆讼受责于张者七次,县中皆有案可稽,是日盖责其怙恶不悛云。”
错误举例: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面挂满历届奥运会海报的海报墙。
改正:
“印入眼帘”应为“映入眼帘”。
映入眼帘
映,因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映入眼帘,即物体的形象或色彩直接映射到眼睛里,常用来形容某物给人的第一视觉印象非常鲜明和深刻。
错误举例:
这里总有一隅角落可以“闹中取静”,总有一场倾心的交流让思想如火炬般传递。
改正:
“一隅角落”应为“一隅”。
一隅
“隅”本身就是角落的意思,“一隅”即一个角落,“一隅”后面再加上“角落”就重复了。
错误举例:
二者紧密结合,对雨花英烈发挥出价值引领、伦理导航的根坻性作用。
改正:
“根坻性”应为“根柢性”。
柢
读作dǐ,本义为树木的根,特指直根,引申为基础,如根深柢固。
坻
“坻”读作chí或dǐ,读chí时指水中的小洲或高地(《诗经·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读dǐ时指山坡、坻颓、地名(天津有块坡地,地名为宝坻)。
错误举例:
在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的帮助下,网友讨回了工资,但该公司高管仍旧拒绝赔偿,这更进一步印证了其法律意识的淡漠。
改正:
“淡漠”应为“淡薄”。
淡薄
①(云雾等)密度小。
②(味道)不浓。
③(感情、兴趣等)不浓厚。
④(印象)因淡忘而模糊。
淡漠
①没有热情;冷淡:反应~。
②记忆不真切;印象淡薄。
错误举例:
手指沾上颜料,在画板上按下指印,5岁的小多吉(化名)笑得眼睛眯成了两条缝。
改正:
“沾上颜料”应为“蘸上颜料”。
沾
“沾”通常指物体因为接触而被液体或物质附着,或者稍微碰上或挨上,有一种被动意味。
蘸
“蘸”指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体中轻触一下,使其附着后再拿出来,这里有一种主动意味。
上面摘录的句子里,想要用手指染上颜料再在画板上按下指印,这个主动的动作就是“蘸”。
错误举例:
原以为与黄海近在咫尺的这片土地是一块年轻的冲击平原,不料经过测定,这些器物竟然属于距今6300年至5000年间的江淮史前文化遗存。
改正:
“冲击平原”应为“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
由河流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平原地貌,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地区,是由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沉积而形成的。
图片
错误举例:
《南苑街道开展整治“牛皮藓”行动》
改正:
“牛皮藓”应为“牛皮癣”。
藓[xiǎn]
一般指的是苔藓植物,是一种小型的高等植物,结构简单,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
癣[xuǎn]
指的则是皮肤癣菌感染所致的真菌性皮肤病。
错误举例:
有关新区“吃货”的文章,动辄过万的阅读量,更关键的是评论区跟贴很多,且“争论”很多。
改正:
“跟贴”应为“跟帖”。
帖[tiě]
此处指在网络论坛上发表议论、参与讨论的话语或短文。
此外,还有tiē、tiè两个读音。
贴[tiē]
通常用作动词,表示添补、补助、粘贴等意思,也可以表示靠近、紧挨。
错误举例:
黑陶作为中国古老的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改正:
“声如罄”应为“声如磬”。
罄
本义是指器中空,后来引申为尽、用尽的意思,如我们熟知的成语“罄竹难书”。
磬
“磬”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错误举例:
通过系统施治、标本兼治,今年新增偷运倾倒案件较去年同比下降70%。
改正:
“较去年同比”应为“同比”。
同比
统计学术语,是与去年同期相比。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个“环比”,是与上一统计段相比,即与上一个月或季相比。因此,在使用“同比”时,就不需要再说“较去年”,否则就重复了。
错误举例:
大家还参观了非遗传承人刘梅的伫麻工作室,进一步感受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融合之美。
改正:
“伫麻”应为“苎麻”。
伫
其含义与站立、等待有关,表示长时间地等待或停留。
苎
“苎”是一种植物,其纤维可用于纺织,是一种天然的纺织原料。在古代文献中,如《诗·陈风》提到的“沤纻”,即是指用苎麻的纤维进行浸泡处理,说明苎在古代纺织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错误举例:
《养老不离家,生活乐淘淘》
改正:
“乐淘淘”应为“乐陶陶”。
乐陶陶
“淘”是动词,表示分离、清洗、过滤等动作。而“陶”是名词,本义是烧制陶器的窑包,念yáo。用作上古人名,指皋陶,传说是虞舜的臣子,掌管刑狱。
táo是“陶”的常用读音,引申指烧制而成的瓦器,由烧制陶器引申比喻安排、造就、培养,还可以表示快乐。其引申路径大致是:陶器→熏陶→陶醉→乐陶陶。北京有名亭曰“陶然亭”,不可错写成“淘然亭”。
错误举例:
如皋开发区党群工作局局长马乐介绍,陆桥村主动策应本土篮球爱好者的倡议,积极搭建“村BA”平台。
改正:
“策应”应为“响应”。
策应与响应
“策应”和“响应”虽然都有协作和反应的意味,但“策应”更强调的是一种战略性的协同和支援,而“响应”则更多指的是对具体要求或警告作出的即时反应。
错误举例:
开幕式后,大会特邀院士和专家学者以《网络体制理论方向研究与网络发展第二曲线》《语义通信增益辩析》《类生物免疫机理的网络内生安全架构》等为题作报告,分享细分领域的发展经验。
改正:
“辩析”应为“辨析”。
辩与辨
“辨”侧重于辨别和分辨,例如在词语辨析、成语辨析等方面使用;而“辩”则侧重于在辩论和辩解等语境中使用。
还有一些例子可以进一步说明两者用法的区别。
例如,“明辨是非”中的“辨”强调的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而“明辩是非”中的“辩”则更侧重于辩论是非的过程。再如,“分辨”和“分辩”中,“分辨”指的是辨别事物的不同之处,而“分辩”则是指为自己进行辩解。这个区分主要是看词语使用时的语境。
【错误举例】溧阳的1号公路是江苏“四号农村路”建设的缩影。
【改正】“四号农村路”应为“四好农村路”。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好农村路”,要求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江苏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溧阳“1号公路”作为“农村公路+”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成为农村公路品牌的新名片。
【错误举例】同样讲解碳化稻米,面对“大观众”,陈彩霞会从原始农业、手工业、渔猎业谈到社会发展的变迁。
【改正】“碳化稻米”应为“炭化稻米”。
炭化指古代的植物埋藏在沉积物里,在一定的压力、温度等的作用下逐渐变成煤的过程,也叫煤化。
干馏,也叫碳化,指把固体燃料和空气隔绝,加热使分解,如煤干馏后分解成焦炭、焦油和煤气。
【错误举例】标题《中小学开学首日,一系列新变化倍受期待——新课程新教材,打开育人新境界》。
【改正】“倍受”应为“备受”。
这个差错经常出现。《现代汉语词典》中“备”字有七个义项,其中第六个义项是“表示完全”,并且举例: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
【错误举例】增强专业代表工作站与社区代表联络点的互助互动,对疏理的有关教育、城建、小区治理等方面社情民意,主动征求专业代表工作站的意见建议。
【改正】“疏理”应为“梳理”。
“疏”的本义是除去阻塞使通畅,引申为远、不亲近等,常用于描述疏通、开通等行为,如“疏导交通”“疏通河道”;
“梳”的本义是梳子,用作动词表示用木梳刮发,引申为使混乱变有序,有整理、理顺的含义,如:把工作流程梳理一下。
【错误举例】罗塘街道人大工委以专业代表履职平台建设为契入点,聚焦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
【改正】“契入”应为“切入”或“楔入”。
“契”是一个多音字,主要有以下几个读音和含义:(1)读qì时,表示刻、雕刻的意思,如“契文”“殷契”;(2)读qiè时,用于联绵词“契阔”,表示投合、符合的意思;(3)读xiè时,表示人名,如殷商的祖先名“契”。
“楔”读作xiē,本意为楔子,即上粗下锐的小木橛。用作动词时,如“楔入”,指的是把楔子或钉子等尖利的东西钉到物体里面,既可以指物理上的钉入动作,也可以比喻为插入对方阵地。
【错误举例】这里水草丰茂、鱼儿自在游曳。
【改正】“游曳”应为“游弋”。
这个错,是把“游弋”和“摇曳”进行了杂糅。
“曳”的含义是拖、拉、牵引,如摇曳、弃甲曳兵;
“弋”的含义包括在水中游动、巡逻、无目标地兜游以及监视某些可能发生的事情,还可以形容人在某个地方徘徊、无目的地走动。
【错误举例】在沛县数据局审批科工作人员帮助下,家住睢宁县的江苏家里家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人黄先生,通过“长三角虚拟窗口远程导办系统”办理了企业注销手续。
【改正】“法人”应为“法定代表人”。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不是自然人;
“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一个自然人。
【错误举例】用足用好江苏航空航天(扬州)战略性新型产业母基金,完善与航空工业集团等央企名企合作机制。
【改正】“战略性新型产业”应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错误举例】无瑕顾及窗外风雨,也毫不在意这天是中秋假期,他们在实验室里坚守着这份朴素的初心,敬业、奉献。
【改正】“无瑕”应为“无暇”。
“暇”是日字旁,和时间有关,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瑕”是王字旁,和玉有关,本意是指玉上面的斑点,引申为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点、小毛病。
【错误举例】无论是耗时费力地扣细节,只为对标3A水准,还是花费数年奔赴全国扫描古建筑,只为呈现“最中国”的游戏背景。
【改正】“扣细节”应为“抠细节”。
“扣”的本义是牵住勒住(马缰),引申为套住。在古代,“扣”还表示敲击,与“敂”(后作“叩”)的意义相通,现代意义还包括衣扣、绳结、罩住以及扣除等。
“抠”的本义是抓、提,引申为用手指或尖细的东西从里往外挖,还可以表示向狭窄的方面探求、探究或雕刻。例如,“抠耳朵”“抠细节”等。
【错误举例】我总以为,花有肥瘦,肥者如牡丹,一朵朵沉稳厚重、宝象庄严。
【改正】“宝象庄严”应为“宝相庄严”,“宝相”一词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头陁(陀)寺碑文》,指佛的庄严形象。
【错误举例】9月16日22时前后,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登陆南京中南部地区,并以最大10—11级风力,每秒28米的速度维持强热带风暴级。
【改正】“登陆”用词不当。“登陆”意为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南京不濒海,台风不可能从海洋上岸就直接到达南京。用平实的“进入”就可以了。
【错误举例】 截至目前,已开展45家事前堪查,实现新开餐饮油烟企业同比下降20.7%。
【改正】“堪查”应为“勘查”。
“勘”常用于校订、核对等动作,如“勘误”(校对错误)和“勘探”(实地查看、探测);
“堪”常用于表示能力、承受力等,如“不堪设想”(不能想象)、“堪当重任”(能够承担重任)。
【错误举例】及时清理被树叶、塑料袋、淤泥等杂物遮盖的雨水篦子,保持雨水井盖、边沟无堵塞,排水系统畅通。
【改正】“篦子”应为“箅子”。
“篦子”是一种密齿的梳子;
“箅子”是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器具,如蒸食物用的竹箅子、下水道口上挡住垃圾的铁箅子等。
【错误举例】启唐城沉浸乐园、栟茶古镇、濠阳小筑等景区也纷纷推出文旅活动,各景区门票预定火热。
【改正】“预定”应为“预订”。
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
(1)用法差异:“预订”通常用于表示预先订购、订阅或订租等情况;而“预定”则多用于指预先规定、约定或计划。
(2)涉及对象不同:“预订”通常与金钱交易相关,如订购商品或服务;“预定”更常与时间、计划、方案、地点等相关联。
【错误举例】建于唐初的罗汉院前广场上有一“优台”,专门供表演乐舞、百戏之用,优台的墙体上刻有扛鼎、寻撞(爬杆)、吞刀、吐火等杂技表演的画面。
【改正】“寻撞”应为“寻橦”。
“橦”有两个读音:(1)读tóng时,古书上指木棉树;(2)读chuáng时,在古代指旗杆、桅杆等。
“寻橦”指杂技里的爬杆。东汉张衡的《西京赋》中有:乌获扛鼎,都卢寻橦。
【错误举例】标题《执着坚韧、幽默乐观的张桂梅形象被搬上银屏——〈山花烂漫时〉成收视爆款》。
【改正】“银屏”应为“荧屏”。
“银屏”原意是镶银的屏风,但用来指代电影或电视其实是误用,是“银幕”与“荧屏”的杂糅。
“银幕”一词专指电影,因为放映电影的幕布是白色的,为了增强反射效果,还会涂上银粉。
“荧屏”则特指电视机的屏幕。荧屏揭示了电视机屏幕的结构特征,即通过荧光管发出光亮,因此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错误举例】为了以后驾车出游能和老伴换着开,叶淑琴卯足了劲,要把驾照拿到手。
【改正】“卯足了劲”应为“铆足了劲”。
“铆”主要用于描述用钉子把金属物连接在一起的行为,如铆钉和铆接;“铆”还可以表示集中全力,如“铆足干劲”表示集中全部力量去做某事。
“卯”的本义是剖分,引申为木器上安榫头的孔眼;又指十二地支的第四位以及十二生肖中的“兔”、五行中的“木”,还可以用来描述古代计时方法中的卯时(早晨5时至7时)以及旧时官署开始办公时进行点名报到等活动(如“点卯”)。
【错误举例】不到两分钟,更换一侧手臂继续“把脉”,再配合“查看”舌像、“问诊”,随后出示一份详细的“诊断报告”和生活建议。
【改正】“舌像”应为“舌象”。
“象”属于名词性词素,用来构词,表示形状、样子、表象。
“舌象”是医学名词,包括舌质和舌苔变化。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更是看重舌苔的改变,透过舌象的观察来了解和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发展。
【错误举例】只有在读书与耕耘文字的过程中方获轻松与安然,它鞭挞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发努力,不敢懈怠。
【改正】“鞭挞”应为“鞭策”。
“鞭挞”指的是用鞭子抽打,现在多用来比喻无情的指责或批评。它带有一种负面情绪,让人联想到痛苦和惩罚。
“鞭策”则是指用鞭子和策(古代的一种马鞭子)赶马,比喻督促。它现在用来比喻通过督促、激励或鼓舞等手段催人奋进,带有一种积极的情绪,让人感受到动力和激情。
【错误举例】项目要做到推成出新,让古城再现繁荣挑战不小。
【改正】“推成出新”应为“推陈出新”。另外,注意区分“墨守成规”与“陈规陋习”。
【错误举例】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改正】“无远勿届”应为“无远弗届”,意为不管多远之处,没有达不到的。出自《尚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在古汉语中,“弗”和“勿”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表示的否定类型不同。
“弗”主要用于一般性否定,语气较温和;
“勿”主要用于禁止性否定,用在祈使句、命令句中着力表示对某种行为的禁止或劝阻,语气较严厉,可译为“不要”“别”,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错误举例】标题《吴中区切实为干部抒忧解难、鼓舞干劲     “我向组织说句心里话”》。
【改正】“抒忧”应为“纾忧”。
“纾”意为延缓、解除、排除、宽裕、宽舒,作为动词时,可以表示解除困难、缓解压力等;
“抒”本义为推送、投送,引申为表达、发泄情感,常用于文学创作中表达内心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