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5|回复: 1

踏雪寻梅求佳句

发表于 2024-12-30 10:37: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东工人报》(2024年12月27日 第A4版)





  明代画家王谔的 《踏雪寻梅图》,绢本设色,纵106.7厘米,横61.8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踏雪寻梅图》不仅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更是一幅充满诗意的作品。它展现了王谔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感受,同时也表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雅致生活情趣。
  王谔一生主要学习南宋马远的画法,就其画法当属浙派。构图上大胆取舍剪裁,主景往往仅取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且置于一隅。画面上让出大块空白以突显主景,跟主景形成虚实相生之状,予人以玩味无尽的意趣。画树石多着烟雾之态,势如泼墨。 《踏雪寻梅图》以其独特的设色和细腻的笔触,彰显出明代绘画的精湛技艺。巍巍雪山,层峦叠嶂,奇峰林立。大雪覆盖下的贞松劲柏挺拔苍翠,生机勃勃。前景的两株古梅盘根错节,主干粗壮,树冠枝丫重叠,虬曲刚劲,大雪之下梅花点点,暗香疏影。一主三仆,顶风冒雪,步履维艰,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生动描绘了雪天深山寻梅的情景。画卷上,王谔以工整的楷书款署: “臣王谔写”,体现了对皇家艺术的敬畏和对自己画艺的自信。画卷上还钤有 “御府图绘之记”朱文印,这是皇家珍藏的印记,进一步提升了这幅画作的价值。
  画中一行四人从山中走出,他们或前行或回望,雪山上遍布杂树松林,唯独看不到梅花。这就是 “踏雪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的踏雪寻梅的典故。五代至北宋文学家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记载: “或曰: ‘相国 (指郑綮)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后被宋人接受并融合到孟浩然骑驴觅诗的故事之中。明人张岱 《夜航船》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有一次,他与王维同作梅花诗,总感觉王维的咏梅诗句胜自己一筹,于是向王维请教。王维说: “万千字词任其用,诗之精灵在四周。”孟浩然听后深受启发,决心到深山里看看真正的梅花,品味其性格和气节。然而梅花却是在寒冬腊月里凌雪开放,往往又是人迹罕至的深山。孟浩然在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之时,进山寻找梅花,白雪皑皑之上留下一串串足迹。人们见状,问他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他抬头乐呵呵答道: “我在这里寻梅”。于是 “踏雪寻梅”的典故由此被世人津津乐道,历代文人士大夫推崇为雅事,亦为画家常用的题材。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有 《题孟浩然踏雪寻梅》诗曰: “满头风雪路欹斜,杖屦行寻卖酒家。万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
郑学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0:37:56 | 查看全部
满头风雪路欹斜,杖屦行寻卖酒家。万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