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关于新闻的定义非常广泛,一般而言,新闻就是对新近或者正在发生发现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而一篇好的新闻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内容真实,事实准确;内容新鲜,有价值;迅速及时,有时效性。要想写出一篇具有以上几点特征好的新闻,有没有一条一劳永逸的好办法呢?其实纵观新闻史上那些脍炙人口、产生巨大反响的,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报道,无一不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三贴近”对于新闻的作用,就如同肥料于庄稼、根基于大厦,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么浅显,通俗的道理,我相信所有媒体人都清楚,都明白。然而现实生活中,大量冠冕堂皇的官话、套话、废话正大量地充斥在我们身边的报刊、杂志上。就在笔者所在的班组而言,同事们对身边那种大篇幅的介绍领导接见、讲话、视察、会议的报道,大版面弘扬企业形式一片大好,却鲜见基层人物话语的报纸极为反感,他们管这种充斥着官话、套话报纸叫“牛报”。往往一份牛报在手上,用眼睛上下一扫,前后一描,不到五分钟就看完了,然后牛报就丢在一旁无人问津。是他们不喜欢看报吗?当然不是,有的同事每天都要花上几元钱买各种晚报、都市报,带到班组大家一起看,往往这种以报道普通人家长里短的小事、琐碎事情的小报,因为内容带有广泛性、普遍性,往往更能引起打动人,引起大家的共鸣,在大家的交流议论中,这样一份报纸得到广泛传阅。两种报纸受到的待遇之所以天壤之别,除了报纸定位给是领导看还是给群众看的不同外,最主要的还是要看是否贴近实际、生活、群众,是否能反映民众的心声。这大概也就是五部门联合发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目的之所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新闻工作者迎来了一个前景更为广阔的明天。上网搜索、发传真、打电话等高科技手段给新闻写作带来了无穷的便利,很多媒体人渐渐把走基层看得不那么重要了,这里面就除了有着部分媒体人浮躁、功利、懒惰等思想在做怪外,更有着部分领导要面子、要业绩、要功劳的官本主义思想在作祟,这些才是问题真正所在。有什么样的土壤,决定着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子。在整个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价值缺失、信仰迷失、功利和道德滑坡、热衷于追求名利的今天,作为政府、企业喉舌的新闻媒体,要想完成对整个社会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救赎,显得格外的任重而道远。而更为真实的情况是,媒体渐渐丧失了独立的话语权及舆论监督权,被体制所绑架,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只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目前新闻中频频出现的“虚、浮、假、夸”之风,但是很难从根本上解除新闻媒体长期的沉疴痼疾,真正做到为群众鼓与呼,达到药到病除,强身健体的效果。这大概是所有媒体人悲从心来,不愿意看到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随着各个单位学习七一讲话活动的开展,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以人为本的执政观念的进一步深入人心,以及网络、微博、各种通讯工具的普及,我们发现,有一股潮流推动着媒体去关注普通人、关心普通人的生活,解决普通人的困难。草根的声音更多了更响了,这是可喜的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有着这么好的开端,我们满怀期待,一个真正属于草根的新闻时代的来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