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晨曦微露,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抽油机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如忠诚的卫士矗立在这片土地上,在晨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橘色的光芒。 一览无遗的苍穹,广袤荒凉的农田,橘红色的抽油机,亮眼的“石油红”工装,忙碌充实的驻井生活……数九寒冬,当万家灯火照亮辽河盆地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内蒙古地区,中国石油辽河油田辽兴油气开发公司运行维护三中心干部员工的坚守,依旧继续着。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声地付出着,没有怨言、没有停歇,用始终如初诠释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践行着建设内蒙古通辽多能融合发展基地的责任担当。 春节“不打烊”,在岗护生产 “油井不休息、生产不打烊。”是辽兴人口中最常说的话。春节的第一天,辽兴公司运行维护三中心干部员工坚守在工作岗位,奋战在夺油上产第一线,用“石油红”保障“春节红”。 “只要油井稳定生产,我们就觉得一切的付出值得。作为公司上产的主力区块,我们更要精心做好工作,助力公司实现良好开局。”春节在岗的中心主任鄢菲对2025年的工作充满信心。 三中心鼓足“起步就奔跑、开局就争先”的干劲,全体员工聚焦油水井分析,白天穿梭于各个井场,测数据、取油样……晚上在驻地挑灯夜战,精准分析,为每口井“量身”制定上产措施,“5+2”“白加黑”依旧是常态。曹琦、刘中国、崔力等“生产小组”成员更是发挥带头作用,扎根在油井,想方法、做方案,让“生产小组真正成为中心夺油上产的‘大脑’和‘参谋部’”。春节期间,该中心制定了各项挖潜措施12项,累计增油32.5吨。 舍小家团圆,护油田稳产。三中心百名干部员工守在距离盘锦400公里外的交力格油田,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热闹,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站好岗、守好井、增产量,以奋斗之姿谱写外围油区增储上产新篇章。 “路远心不远、地荒人不荒”“扎个草原、奉献石油”是“辽兴人”的真实写照在这里,这里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有浩瀚辽阔的牧草农田,有如诗如画的星辰变幻,更有耀眼的“石油红”。 置身大平台,花样添“年味” 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小街基镇的河21-H234大平台,是辽兴公司运行维护三中心的重点增油上产区域。除夕清晨,副站长宁培带着员工杨锦生和张杰,用厚实的红工服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顶着寒风中给油井测功图、液面。 “老张,你穿暖和点,把围脖围上,老路已经感冒了,咱可不能再损失人手了……” 冬季的草原温差大,上午大约才零下10摄氏度,下午刮起北风,气温就能降到零下20摄氏度,风吹在人脸上,如同针扎一样疼。春节期间,大平台的干部员工将原本每隔两小时一次的巡检增加到每隔一小时一次,每次都要将32口井全部巡检。 “老杨,你看,这口井回压这么高,估计是工艺管线有凝堵,你和老张排查下电加热带和管道保温层。”14时10分,在巡检到河21-H242井时,宁培看着井口压力叮嘱张杰和杨锦生。 果然,经过仔细地排查发现,电加热带的三相电变成了两相电,给管线伴热功率不够。 “幸亏发现得早,我们要让所有油井过上平稳‘年’!” 除夕夜,宁培他们给小站大门贴好对联,挂好灯笼,煮上一锅猪肉大葱馅饺子,摆上几盘小菜,一起吃了顿简单的年夜饭,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夜间巡检。晚上气温比白天低,是设备故障高发期,他们逐项检查抽油机、加热设备、机泵、仪表丝毫不敢马虎。 当大平台的采油工们在油井、管线间穿梭时,远处城镇上空炸响了此起彼伏的烟花。曲天宇不禁停下脚步,盯着远处的烟花出神,宁培经过他身边时拍拍他的肩膀,“抓紧时间巡检吧,为了这人间盛景,咱都得踏踏实实站好自己的岗!” 奋斗无止境,夺油正当时 作为运行维护三中心唯一的联合站,交一联合站负责交力格油田110口油井、30口水井的油气集输、污水处理、原油外销等工作。 在纵横交错的管网间,集输工们大多脚步匆匆。正拿记录本抄数据的集输班班长刘德实也是忙碌人群中的一员,春节期间,他让技术骨干回家过年,自己亲自顶岗,工龄才15年的他,已经6个除夕没陪家人了。 20时,集输岗员工马达正在读取原油集输系统计量设备的参数,想切换仪器界面时却发现手指不听使唤,赶紧拿到嘴边哈气并搓了搓。“我负责的区域有大型设备20多台,仪表60多块,每次巡检完,我都得把手脚贴在暖气片上缓好久。” 目前,交一联合站日均处理液量1200余方,大部分通过集输管网输入联合站,但是外围偏远井点只能通过罐车运入,一台罐车一天要跑两趟,下午出发的罐车要半夜才能回到联合站。 卸油岗负责给罐车过磅、取样、卸油,还负责脱完水的原油外销。作为联合站的油气交接点,不仅数据上要严丝合缝,安全操作上更是要规规矩矩。 半夜2时,在卸油岗值岗的王春风终于等来了最后一台拉液罐车,他戴上棉帽,钻出温暖的值班房,刺骨的寒风让他打了个冷战,爬上卸油台,不敢有任何分心地进行卸油工作。直到车辆驶出联合站,王春风往值班房走的路上,脑海中才浮现出数十次想象中与家人欢聚一堂吃年饭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