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月22日下午3点左右,山城重庆被阴云笼罩,天色暗淡无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闷的气息。寒风在城市的角落肆意穿梭,发出阵阵呼啸,带来刺骨的寒冷。此时,在通往国网重庆市区供电公司石童电力隧道的楼梯口外,一辆电力工程车静静地停靠在路边,黄色的车身在阴沉的天气下显得格外醒目。电缆专家工程师叶练与电缆运维工雷春林从车上轻盈跃下,一边戴上安全帽,一边快步走进楼梯。 楼梯入口处,放眼望去,一条狭窄而幽深的楼梯蜿蜒向下,宽度恰好能容一人通行。“这座电力隧道距地面有30多米的距离,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言语间,他们已迈过了三层楼梯,随着深度的增加,自然光线逐渐稀薄,直至完全消失。 叶练打开头灯,一束强烈的光线瞬间划破黑暗,照亮了前方几米远的距离。灯光在光滑的墙壁上反射,形成一道道光怪陆离的光影。雷春林紧随其后,手中的工具箱随着步伐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与叶练沉稳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成为通往“地下世界”唯一的旋律。 几分钟,二人抵达了本次巡检的电力隧道,刚一踏入隧道,耳边便传来地下流水潺潺的声响。雷春林迅速走到隧道入口的最前端,打开有害气体检测仪器开关,开始对环境中的气体成分进行实时监测。他耐心地等待了几秒钟,看到仪器上的数据显示一切正常,示意叶练做好检测记录。随后,他瞪大眼睛,借着头灯的照射,仔细地观察着电缆的排列与状态。几秒钟的静默后,他转头对叶练说,“电缆排列整齐,表面无破损,初步判断没有问题,可以进行巡检作业。” “我们巡检的重点是检查隧道内的通风、排水、电缆等设施设备是否正常,带电检测数据是否正常。”叶练语气中带着不容忽视的严谨,“对于深埋地下的电力隧道,排水系统的正常运作是重中之重。试想,一旦水泵因故障停止工作,致使隧道被淹,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另一边,雷春林戴上了绝缘手套,将排水系统的作业模式从自动切换为手动,逐一启动并测试了两台水泵的抽水功能。“1号水泵正常,2号正常。”雷春林转头对叶练说道。叶练则在巡检记录本上,记录下检测结果。 随后,二人又缓步向隧道深处走去,他们的探照灯在黑暗的环境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光束,既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映照出他们对电缆每一寸细节的严谨审视。行至400米左右时,雷春林先是拿出测温仪测量电缆接头的温度,和用钳形环流测试仪检查电缆接地箱的接地环流。“温度最大20.5摄氏度,最小温度19.5摄氏度,无异常。”“A相0、B相0、C相0.2安、接地0,无异常。”叶练在一旁认真地记录着雷春林报出的每一项数据。 叶练进一步介绍,为提升巡检效率,隧道内配备了轨道巡检机器人、应力感应装置、感温光纤,构建了24小时综合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隧道内温度、湿度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等关键信息,运维人员可以进行远程操控,实现隐患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尽管这些技术手段能够显著提升巡检的效率和准确性,但在很多细节方面,仍然需要依靠人力进行细致的检查。”叶练一边说着,一边与雷春林继续沿着隧道前行。他们的探照灯在前方投下明亮的光斑,照亮了电缆、接头以及隧道壁上的每一处细节。“比如电缆接头的外观检查,我们需要用肉眼去观察接头是否有裂纹、腐蚀或者变形等迹象,这些都是设备可能无法精确捕捉到的。” 经过将近四个小时的紧张巡检作业,叶练与雷春林的脸上都显现出了难以掩饰的疲惫。他们的眼神虽然略显沉重,但依旧闪烁着对工作的执着与敬业。当二人走出隧道,重新踏上地面的那一刻,夜幕早已降临,四周的景色被一盏盏路灯温柔地照亮,似是为他们的辛勤工作点亮了归途的灯塔。 叶练告诉记者,市区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电缆班管辖了200多公里的地下电缆,他负责了其中50公里的电缆巡检作业,区域横跨沙坪坝区、渝中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和高新区。“我们每天都要穿梭在这些区域的地下脉络之中,确保每一条电缆都安然无恙。平均下来,每天要在隧道待六七个小时,步行2万多步。” “由于长时间待在地下,常常与夜色为伴,我们都自称‘夜巡人’。”叶练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自豪。在他眼中,他们每一个的脚印,都是对电力安全的承诺;每一次巡检,都是对城市光明的守护。他说,“在这条‘地下生命线’上,我们将继续用脚步书写着责任与担当,用汗水守护万家灯火。” 在夜幕的温柔拥抱下,叶练与雷春林踏上了那辆等待已久的工程车。此时,路灯的光芒将他们的身影拉长,投射在幽暗的地面上,勾勒出一幅动人心弦的剪影。这些剪影,一方面是对他们身为“夜巡人”默默奉献和坚韧品质的直观展现,另一方面,也向过往的行人传递着关于光明与守护的真实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