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2-24 16:22:54
|
查看全部
三赴川底村写小说
早在1940年,作为《黄河日报》(太南版)副刊编辑的赵树理,随该报编辑部迁居山西平顺县川底村。在此工作生活期间,他与平顺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和当地农民郭玉恩、李顺达等成为好朋友。
因此,擅长农村题材创作的赵树理,在1951年2月自然选择了离开京城,来到平顺县川底村体验生活。关于当时的心态,他在《〈三里湾〉写作前后》一文中回忆说:建国后,革命转变了,“我是愿意写农村的,自然也要去摸一摸农村工作如何转变的底,于是就在一九五一年的春天又到我所熟悉的太行山里去。”“我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地委会(山西长治专区),碰到他们也正在研究上述那个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他们根据当地的情况,又参考了一些苏联和各民主国家的办法,拟定出一种合作的形式,决定在本专区试办十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我也参加了他们的拟定办法和动员工作,并于动员之后往两个愿试办的农村去协助建社。”3月,赵树理来到作为长治专区十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试办点之一的川底村开展工作。该村位于平顺县城南约3公里处,有南湾、北湾和东湾三个湾。他在《下乡杂忆》一文中回忆了此次重回故地时的所见所感:“当我在一九五一年重新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机关驻扎过的一个山村的时候,庄稼长得还像当年那样青绿,乡土饭吃起来还是那样的乡土风味,只是人们的精神要比以往活跃得多——因为我们有了中央政府,老乡们都以胜利者的姿态来欢迎我这个回来的老熟人。”一个月后,川底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宣告成立。同年,在李顺达首倡的爱国增产竞赛活动中,川底村和西沟村荣登榜首;郭玉恩和李顺达也一并获得了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颁发的1952年“爱国丰产金星奖章”,成为著名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因此,以前普普通通的川底村也随之而名扬全国。
图片
1952年4月初,赵树理再赴川底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扩建工作,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年秋,他第三次赴川底村蹲点。有关的情况,他在《一张临别的照片》一文中回忆说:“去年(一九五二年)秋冬间,我为着了解农业生产合作社,曾到山西平顺县川底村住了三个多月。”他又在《〈三里湾〉写作前后》一文中回忆说:一九五一年虽到过川底村,“但是我在这次试验中仅仅参加了建社以前的一段,在脑子里形不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面貌,只好等更多参加一些实际生活再动手,于是第二年便仍到一个原来试验的老社里去参加他们的生产、分配、并社、扩社等工作。”著名作家马烽在《忆赵树理同志》一文中写道:“他们告诉我,老赵在这里(川底村)蹲点的时候,正是大办农业社的那阵子。他不仅参与办社的大事,连改革农具、修补房屋、调解家务纠纷等等他也参与,而且是认真地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吃饭时候,他常常是端着饭碗在饭场上和农民们聊天,也常常和喜爱文娱活动的人们一块唱上党梆子。”年底,赵树理带着在川底村写成的《郭玉恩小传》返回首都北京。
赵树理在川底村约半年的深入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遂萌生了通过小说来反映农业合作化的想法。1953年冬,他开始动笔写作长篇小说《三里湾》,一年后便脱稿了。关于当时的创作动机,他在《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回忆说:“写《三里湾》时,我是感到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农业合作社应不应该扩大,对有资本主义思想的人和对扩大农业社有抵触的人,应该怎样批评。因为当时有些地方正在收缩农业社,但我觉得社还是应该扩大,于是又写了这篇小说。”
在酝酿构思时,赵树理原计划将《三里湾》写成“一夜、一天、一月、一冬”四部分的,后来因感到最后那一部分的生活准备稍有不足,故他在写作过程中毅然放弃了“一冬”。从1955年1月起,《三里湾》在《人民文学》月刊上连载。5月,该小说被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反映合作化的力作
小说《三里湾》一经面世,便深受欢迎,一版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该小说后,又分别于1959年、1962年、1964年、2008年四次再版发行;作家出版社也相继于1962年、1963年两次出版该小说。同时,《三里湾》还被改编为同名话剧剧本,于1956年1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被改编为同名连环画,于1957年4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被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花好月圆》,在《中国电影》1957年6月号上发表;被改编为同名评剧剧本,先后于1957年8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于1964年3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被改编为同名花鼓戏剧本,先后于1958年4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11月由宝文堂书局出版发行;被改编为同名粤剧剧本,于1958年12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被翻译成同名维吾尔文连环画,于1959年3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小说还被翻译成英文、朝鲜文、蒙文、法文、俄文和日文等,在海内外得到广泛的传播。
业界人士对小说《三里湾》评价甚高。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的《赵树理评传》中,著者黄修己对该小说给予高度评价:“赵树理创作的高峰则是《三里湾》。这时,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他在长篇创作的艺术上已臻于圆熟。一个新的主题像一根红线把过去的生活积累系统地串了起来。”杨翼在发表于香港《当代文艺》上的《赵树理如何崛起文坛》一文中,甚至认为:“赵树理最为人熟悉的作品,应该是长篇小说《三里湾》,当年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同列为反映农村土改和合作化方面的重要著作。”前苏联学者费德林在《赵树理的创作》一文中指出:“小说《三里湾》成功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生活是如何由于发展了农业合作化和采用了集体劳动形式而发生变化的。”
但是,小说《三里湾》在面世之初,也受到质疑,有人指责说赵树理在表现农村阶级斗争时,“没写地主的捣乱”。1958年,该小说由郭维编剧并导演、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故事片《花好月圆》,在全国公映后,便在越演越烈的 “反右”运动中受到点名批判,指责该影片侧重于爱情戏的描写是歪曲了原著,“丑化农业合作社”,累及郭维也受到批判,并被撤销导演职务。“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花好月圆》更是被江青指责为“坏透了”,因而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影片”,禁止公映。作家赵树理也被打成“文艺黑线”的“黑标兵”,横遭隔离审查和残酷批斗,于1970年9月23日在山西太原市被迫害致死,年仅64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