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回复: 0

我与克拉玛依一同成长

发表于 2025-3-18 16:58: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线讲述】
我与克拉玛依一同成长
讲述人: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研究所原高级工程师 哈丽娅·哈里别克
光明日报记者赵明昊、靳昊、孙金行,光明日报通讯员王梦琳采访整理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为“黑油”。1955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口油井在这里喷涌时,我的父母来到了这里工作。他们常说,我是和克拉玛依一同成长的娃娃。
  我出生在克拉玛依建城后的第八年。那时,油田已初具规模。但所谓的“城”,不过是满眼的戈壁滩和地窝子。“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就是当时克拉玛依的真实写照。
  谁能想到,这片荒凉的戈壁滩,如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8年,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那时,一张油井的图纸得画几个星期,甚至是几个月。这些年,克拉玛依搞起了“数字油田”。年产量超千万吨、油气藏近百亿吨的油田被“放”进了计算机里——过去要画几个月的构造图,现在点几下鼠标就能立体呈现。
  更让我惊叹的是云计算的崛起。从我家往西南方走,成片的光伏板与抽油机并肩而立,服务器机柜的蓝光在戈壁夜色中闪烁,这里就是克拉玛依的云计算产业园区。2024年,克拉玛依成为全疆第一个算力规模超万P的城市。人们常说,克拉玛依的光伏、风能等资源富集,好像天生就是用来发展信息产业的城市。
  还有克拉玛依乌尔禾区的那处被称作“西部乌镇”的景区:近年来,放眼望去,戈壁荒滩上盖起了民宿,村民们在村集体企业干得热火朝天,景区建得有模有样,来观光的游客一茬接着一茬。
  现在,克拉玛依不仅有石油,还有数据和风景。我逢人就想“炫耀”:“黑油山”这座城市,成功转型了!
  不过,要说最直观的变化,当属满城的“绿”意。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氢能公交车、可供几十万户家庭用电的光伏发电板……还有退休以后,我最喜欢去的文化街。每次遛弯儿时,都能看到街边的那排海棠树——当初细得跟麻秆似的,现在树冠下都能坐好几人乘凉了。
  不光是城里,戈壁滩也越来越绿了。有一回,戈壁滩的梭梭林里突然跑过几只黄羊,把我惊得一怔——几十年前哪敢想,油井旁还能长梭梭林?毕竟那时候,这里连只蚂蚁都少见呢!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18日 05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