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回复: 0

“我找到了自己的榜样”

发表于 2025-3-19 08:40: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光明日报记者 李丹阳
  一张张信笺在投影屏上徐徐展开。那些蕴含着青春、梦想与责任的故事,那些流淌着牵挂、指引与希冀的字句,在学生们心头激起层层涟漪……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高级中学的教室里,一场主题活动正在进行,组织者是武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兵团分队的“大学生老师”们。师生们以“青春与西部”为主题,书写“致未来的自己”的一封信,并共同分享。
  “写信,是为了和边疆的孩子心贴得更紧。我们的‘山水知行’书信陪伴计划已经开展了五年,先后有400多名大学生和500多位中学生参与。‘一次支教,一生通信’,很多师生之间结下了深挚情谊。”主持人、武汉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郭柯辰介绍,“这是新学期的第一次活动,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被最近《光明日报》的报道深深触动了!”
  此刻,投影屏上映现的,正是《光明日报》对“劲草院士”任继周的报道。
  “老一辈楷模‘劲草般的坚守’直击心灵,让我深受触动。”支教老师李锦涛动情地说,“当刚到边疆生活不适应时,当第一次站讲台感到紧张时,是报道里那句话给了我力量——以一株劲草的姿态度过一生。”
  “老一辈支边人用生命写就‘此心安处是吾乡’,新时代先行者用平凡坚守‘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我们,又怎能不接续这份深情、肩起这份责任?”毕业后已扎根新疆的武汉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王强从报道中那些平凡楷模引申开来,诉说内心触动。
  “报道中最令我感同身受的,是西部建设者和当地百姓间的深情厚谊。”武汉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双河职业技术学院支教老师彭余佳举起一沓信件,深情地说,“我的书信伙伴是一位哈萨克族女孩,她说想看看大海,我为她描绘辽阔海洋的粼粼波光;她倾诉学业压力,我画下武大樱花鼓励她‘坚持这一程’……渐渐地,她的大学梦越来越清晰,而我,也感受到了付出与托举的快乐。”
  孩子们的发言,同样真挚动人。
  “我从小喝着博尔塔拉河水、听着爷爷‘像红柳一样扎根边疆’的故事长大。武大支教老师们给我讲了《光明日报》上很多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的故事,我觉得,我找到了自己的榜样!”高二学生叶高萱说,“我认识到,读书不是为了离开家乡,而是赋予我们建设家乡的力量。以后,我也要回家乡、挑大梁!”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19日 0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