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赵风斌 杨琴 “今天是饮马峡北站日常检修,杨天宝负责室内防护,王岩负责室外防护,春融期间,设备性能变化大,大家一定要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外面风沙大、沙尘多,清扫要彻底细致。”3月15日早晨,在前往青藏铁路饮马峡北站的工程车上,西宁电务段大柴旦信号车间饮马峡信号工区工长王育忠向大家提出要求。 饮马峡信号工区地处柴达木盆地腹地,气候干燥异常,四季黄沙遮天,地区平均海拔超过3100米。工区清一色的“90后”小伙,平均年龄30岁,主要担负青藏铁路及敦煌铁路上欧龙山、饮马峡、泉吉河等6个车站以及五彩碱业工业园区专用线信号设备的维护工作。在荒无人烟的荒漠戈壁深处,日复一日,用无悔的坚守,精心呵护着高原钢铁大动脉的畅通无阻。 清点工具、列队拍照、确认人员数量,一切准备就绪后,10时20分,“天窗”令下,职工们一字穿过防护栅栏工作门,顶着寒风,快步走向站场。 到达2号道岔旁,王育忠熟练地打开机盖,快速扫视一遍机内设备后,开始擦拭接点、查看缺口。“受春融影响,道岔缺口容易出现变化,如果误差超过0.5毫米,就必须手工调整。”王育忠提醒说。 在王育忠旁边,徒弟洪傲龙手持毛刷,熟练地清扫箱盒表面的沙尘。清理完沙尘,他从工具包取出一把扁铲,开始仔细铲除滑床板上的油泥,铲除完,又重新对各滑床板注上润滑油。“清扫滑床板就像给道岔做美容,先清洁,再护肤。”洪傲龙笑着说。 由于常年风沙肆虐,刚清扫过的道岔滑床板、信号机透镜以及设备箱盒,没几天就会覆上一层厚厚的沙尘,清理沙尘、油泥,成了职工们日常养护的一项主要内容。 在6号道岔处,职工李中渊半蹲着身体,在认真检查安装绝缘装置。“绝缘检查不能只看‘面子’,更要看好‘里子’,一旦岔区绝缘破损,就很容易发生红光带,影响正常行车。”李中渊说,检查完,他开始联系室内的杨天宝进行道岔转换试验。空旷的站场上,风声、工具与钢轨的尖锐碰撞声、对讲机的联络声交织一起,生动奏响一曲检修“交响曲”。 “室外设备试验良好,电流曲线正常。”13时20分,对讲机里传出杨天宝的声音,180分钟的“天窗”顺利结束。 “信号机是指引列车前进的‘眼睛’,转辙机相当于火车的‘方向盘’,只有把设备质量把好,铁路运输安全才有保障。”回去的路上职工王育忠说。 坚守戈壁深处,这些“90后”职工们脚踏实地负重前行,用火热的青春,捍卫着每一趟高原列车的平安飞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