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dongzi 于 2025-3-29 09:17 编辑
《行道树》是作者张晓风所著的一篇白话散文,出自《张晓风自选集》。这篇散文通过拟人的手法,将行道树赋予了人的生命、思想和情感,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形象。
行道树
作者:张晓风
每天,每天,我都看见它们,它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我又看到它们,忽然,我发现,在树的世界里,也有那样完整的语言。
我安静地站住,试着去理解它们所说的一则故事: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会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鲜洁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视的清新。
落雨的时分也许是我们最快乐的,雨水为我们带来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将我们带回那无忧的故林。我们就在雨里哭泣着,我们一直深爱着那里的生活——虽然我们放弃了它。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故事说完了,四下寂然,一则既没有情节也没有穿插的故事,可是,我听到了它们深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故事至少感动了它们自己。然后,我又听到另一声更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
【阅读及赏析】
一、文章主题及背景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一篇散文,首次发表于1977年的《中国时报》。这篇作品是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的代表之一,通过对行道树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二、文章内容概述
1.描述行道树的生存环境
文章一开始,作者便描绘了行道树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是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这里的“飞尘”不仅指城市的灰尘,更隐喻了城市中的喧嚣和纷扰。行道树虽然生长在不适合生根的土地上,却依然坚韧地生存下去。
2.行道树的自述
文章中,行道树通过自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美好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它们曾经是原始森林的一部分,享受着自然的恩赐,但现在却被迫立在城市的飞尘中,成为了一种装饰,一种悲凉的点缀。
3.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尽管生活在困境中,行道树仍然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它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对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城市提供新鲜的空气和绿荫,为孩子们带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行道树看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也使得它们的存在变得更有深度。
4.对比与反差
文章通过对比行道树在原始森林中和城市中的两种不同生活状态,突出了它们的自我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情怀。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也反映了行道树默默无闻的贡献。
三、艺术特色
1.比喻与象征
《行道树》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行道树比作生活中的奉献者,通过它们的视角展示了人生的艰难与价值。行道树的形象象征着那些在社会底层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的存在虽然平凡,但却不可或缺。
2.语言风格
张晓风在文中使用了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使得行道树的形象生动而具体。她的文字细腻入微,能够引发读者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四、张晓风的散文风格
张晓风的散文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见长。她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揭示出人生的真谛和哲理。在《行道树》中,她通过行道树的自述,表达了对无私奉献者的敬意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浪费。
张晓风的散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她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她的散文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结论
《行道树》这篇散文通过对行道树的描写,展现了张晓风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对奉献精神的赞美。它不仅是对自然界中一棵棵树的礼赞,更是对那些在社会各个角落默默奉献的人们的一种敬意。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她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