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回复: 0

“人无我有”的长城

发表于 2025-4-2 09:11: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田林 程霏(分别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教授、副研究员)
  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无我有”的典型。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让人见识了长城的灰色砖块、绵长墙体。事实上,长城远不止这些特点。
  长城东西横跨5000多公里、南北跨越2000多公里,分布于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遗产构成元素看,长城墙体及其设施、屯兵的关堡、信息与物资传递的驿传体系、砖窑与采石场等材料供应体系等各具特色。
  长城墙体及其设施方面,材料、修筑工艺等丰富多样。墙体主要有三种大的分类,一是以自然属性为主的山险、水险等天然形成部分;二是自然与人工属性兼具的山险墙、劈山墙等人工加工部分;三是以人工属性为主的夯筑、堆筑、垒筑、砌筑墙体等人工修筑部分。人工修筑墙体根据材料可以分为土墙、草墙、木障墙、石墙、砖墙。土墙在长城墙体分布中占比最大、分布最广,其中,版筑夯土墙体又是土墙中最多的,堆筑、土坯砌筑相对较少。草墙分布范围小、集中于汉代。木障墙仅分布于辽宁省,现无存。石墙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区域,有垒筑与砌筑两种方式。砖墙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地区、集中于明代。
  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防御设施,通常建在战略要地,如山口、河谷等地,易于防守而难于进攻。长城防御注重纵深布局,多层级的堡寨通常用于屯兵戍守,高级别的军事聚落还起到军事指挥和行政中心的作用。跨越2000多公里的天津明黄崖关与甘肃汉玉门关,其材料、尺度、平面形态等都有所不同。
  在自然要素方面,长城跨越中温带、暖温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及高原寒带等多个气候带的气候大区,经过高峻的多山区域、辽阔的草原区域、苍茫的沙漠区域,穿越了平原、山地、高原和沙漠等多种地貌。不同区域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山岭、盆地、沟谷、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元素构成了长城多样、独特的景观基底。长城墙体及墙体设施往往沿着山脉修建,与自然元素耦合,利用山势的天然险要作为防御屏障,山脉的起伏变化为长城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层次和战略深度。
  以燕山山脉为例,长城沿山脉而建,其不同的地形地貌、山水关系,使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不同区段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例如,相距10多公里的八达岭长城和居庸关,前者建于连绵的山脊处,长城墙体及敌台是其特征;后者依山临河建于关沟的沟谷南部,关城形态与多元历史交融是其特点。
  此外,长城所在区域还包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长城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宗教信仰、历史事件和社会风俗,以及人们对长城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
  长城这一“人无我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悠久历史、民族文化、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系统。要在“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转换思路)的层层递进下,充分挖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特质,从时间层面和空间坐标系、自然与人文等多方面,让人们充分感知长城景观,体验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2日 13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