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回复: 0

在讲解中收获感动和力量

发表于 2025-4-7 17:41: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讲解中收获感动和力量
讲述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教育专员 许晶晶
  回望十三载的纪念馆宣教工作经历,深感自己的角色是历史与观众沟通的桥梁,是时间与空间的转换者。我把对和平和生命的感悟融入讲解中,为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作出自己微小的贡献。
  从业以来,以下几组数字总会让我在讲解时热泪盈眶:30万遇难者作为南京大屠杀历史定性的核心数字,刻于纪念馆“灾难墙”之上,象征着民族苦难的集体记忆;纪念馆“12秒流星装置”以每12秒一颗流星划过象征大屠杀期间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遇难,让屠杀的密集与惨烈具象化;国际友人建立的25个国际安全区庇护超25万中国难民,见证了黑暗中的文明微光;28名战犯的审判以及长达1218页的远东国际法庭的判决书,体现了历史正义的追索。
  这些数据以“纪念碑”的形式,将抽象的历史苦难转化为可感知的集体创伤记忆,警示着人们文明不可逾越的底线。
  除了数字,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的见证者,尤其是那些以笔为刀,“刻”下真相的幸存者。其中,葛道荣老人令我最为动容。当年,10岁的葛道荣和家人逃进安全区,在尸山血海中得以幸存。后来,他将亲身经历整理成了一本十几万字的回忆录,取名《铭记历史》。退休后,他来到纪念馆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讲述这段历史。老人去世后,宣讲历史的重任在他家四代人当中接续传承。
  在讲解过程中,我常常收获感动和力量。刘健芝和祁恩芝夫妇是纪念馆的常客,从1994年以来,他们拍摄了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图片2万多张。2018年公祭日前夕,两位九旬老人再次来到纪念馆。这一次,我们特意设置了一个互动环节,在魏特琳女士的雕塑前,请祁奶奶为现场的观众诵读《魏特琳日记》节选。祁奶奶平缓低沉的诵读,让现场的不少人泪流满面。
  陈列在纪念馆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份史料,都承载着人类的真实记忆。最真的情怀是传承,最好的纪念是前行。多一个人记住历史,就多一份传承的力量。希望更多志愿者、更多爱好和平的人和我们一起,把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故事讲下去,共同守望历史、捍卫和平、创造未来。
  (光明日报记者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倪恺彬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4日 04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